A- A A+
執行力創造日本成功都市再生典範-本基金會赴日本東京、大阪考察收獲豐盛


本基金會都市更新考察交流於今年4月16日出發,由丁致成執行長領團16人展開為期6天之行,東京及大阪二大都會重要都市更新案,同時我們也拜會都市再開發推動者協會(URCA)、大阪市政府都市計劃局、大阪商業園區開發協議會事務局、旭化成不動產、大京株式會社、JATO、LA FORET、三菱地所等單位,透過相關代表的介紹與交流也讓我們更瞭解個案規劃內容及歷程。

本次參觀個案除大家熟知的六本木之丘、東京車站、東京中城、天保山、大阪商業園區(Osaka Business Park, OBP)等都市再生案例外,近年來陸續完工之大手町更新案、虎之門之丘、Ark Hill仙石山森、大阪JR站北口(Grand Front Osaka)、阿倍野Harukas等更新案亦在本次行程之列(詳參本期簡訊第18-23頁),而與民間企業的參訪,使本基金會從過去多與官學界交流的經驗,拓展至產業界,透過與私人企業的互動,希望可引進新材料、新觀念,用於臺灣未來之更新案。


大阪市政府都市計劃局前局長岩本康男及現任都市計劃局開發調查部安藤友昭部長,熱情接待及分享大阪市都市再生規劃經驗


2020奧運和都市再生緊急整備區域的更新將重寫東京的未來地圖
東京將於2020年二度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不同於50年前第一次申辦奧運,那是一個急需重新振作的年代,本次奧運舉辦時,東京已是一個成熟的都市,而奧運將為東京帶來另一次新的蛻變。而為因應奧運期間大量的參觀人潮與運動場館需求,東京目前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城市的重建與設施的改善,整合過去城市重大的建設,增加新機能,從修改、調整都市結構開始,以都市防災、城市競爭力的角度,擘劃東京末來的50年,這個蛻變計畫若是成功,首都的進步即代表日本失落20年的振興,日本人贊成申奧的高支持率,或許是支持這項改革成功最好的印證,而這種城市改變的願景,就是臺北亦或臺灣未來所需要的。

一、虎之門之丘打通都市動脈開啟民間參與公共建設的契機

東京大改造中最著名的即為「虎之門之丘」更新案,這是東京都廳主導的公辦更新案。本案位於1946年即公告的都市計畫內,更新案基地下方即為連接日本東京都心與灣岸地區重要的環狀2號線快速道路,未來更是連接月島、豐州奧運選手村、有明運動場館之大動脈,但礙於地上物之現況,難以處理,停滯40多年後因「立體道路設計制度」找到開發曙光,經過近5年的施工,於去年(2014年6月11日)與世人見面,因本案之開幕提高此區成為「亞洲總部特區」之地位。然而,因為虎之門地區位在地下鐵車站徒步圈(站體外300公尺範圍)以外區域,嚴格來說,此區交通並不方便,所以目前民間開始有增設地下鐵車站的聲音,也因此成立了研究會,專責討論於徒步圈外,設置新地下鐵車站之可能性,一個開發案除了是城市結構蛻變的觸媒,同時也是擴大民間參與的區域。

東京都廳主導結合立體道路設計的公辦更新案-虎之門之丘(丁致成攝影)

二、日本橋地區具現代都會的效率和歷史的特色

位於東京車站後站(東側)的日本橋地區,於2000年後,陸續完成之日本橋三井大樓、室町東三井大樓及室町古河三井大樓,使歷史悠久、新舊夾雜的日本橋地區展現了全新的風貌,且因與丸之內一樣,訂定100英呎的建物腰線,所以也完成了統一性的牆面線,使日本橋保有歷史氛圍,此外,除大街廓的更新外,同時也保留小區規模的開發,並活用巷弄空間,進行歷史建物的保存,故外觀上保有歷史特色,前者大街廓的開發結合現代化的立體城市規劃,都市服務設施具現代都市效率,而後者小區規模的重塑保有區域特色,展現地區活力,使本區新舊並存,不相違背,並增添區域魅力,吸引大量觀光人潮。

三、大手町歷經10年已成功鍊結丸之內和日本橋地區開發之綜效

大手町、丸之內、有樂町三區合稱大丸有地區,聚集超過4000間辦公室,為東京重要之中心商務區,本會2006年出版「都市更新再生密碼」時,大手町連鎖型都市更新計畫初次換地,後於2009年第1波地區(日經大樓、JA大樓、經團連會館)及2012年第2波地區(大手町金融城)陸續完工,雖然第3波地區目前仍在施工中,但也預計明年完工,外觀已具雛型,全區開發歷經10年已達區域環境改善之綜效,值得一提的是,首都高速都心環狀線雖在大手町北側,但UR都市機構捐贈沿線之開發綠帶作為環境綠化教育推廣公園(ECO博物館),大大地降低首都高對本區之壓迫,而經由這些逐年依計畫完成的個案,不但強化千代田區域之都市防災機能,經與東京車站站前區域連結後,東京的都心城市風貌與國際競爭力大增。

四、2002年的都市再生緊急整備區域於2020年開花結果

日本橋與大丸有地區合計共上百公頃區域,日益密集的更新案例,逐漸使銀座感染都市更新的氛圍,促使了銀

座6丁目10地區超過14萬平方公尺的開發,本次考察雖只到銀座3丁目,但可以感受到千代田東京車站周邊區域的更新已然擴散,配合著虎之門之丘、六本木之丘、東京中城等指標個案的更新,使得這個大手町、日本橋以南,環狀3號線以北,都營大江戶線以東及灣區以西,在2002年被指定為都市再生緊急整備區域,更具防災及都市重生的效果,並逐步吸引民間資金投入,達到活化地方經濟目的。至2019年陸續將有十多項重大更新案接續完工,相信2020年奧運時,本區又將呈現另一不同風貌。

大阪市特定都市發展區域
大阪長期以來與東京即處於互相競爭之態勢。近年來,雖然東京發展較大阪快速,且吸引更多投資,身為日本第二大都會,從來沒有停止追逐的腳步,對於都市的發展有其一定的計畫,並以強大的執行力進行中。而目前大阪共有多處都市再生緊急整備地域,本次考察「大阪車站周邊、中之島、御堂筋周邊區域(490公頃)」、「阿倍野地域(21公頃)」及「大阪商業園區車站周邊地域(51公頃)」等處,而這些個案正分布於大阪地鐵中央線之東西都市軸與地鐵御筋堂線之南北都市軸上,由此看來,大阪正一步一步地實現既有的都市發展計畫。

一、大阪車站周邊特定都市再生緊急整備地域更新改變大阪都市結構

大阪車站周邊特定都市再生緊急整備地域,目前已完成7公頃的先期開發計畫。從2003年全區構想公開展覽,歷經2004都市計畫公告實施、2006年決定開發事業者、2010年開始施工到2013年Grand Front Osaka正式開幕,僅11年之時間創造容積率1600%的奇蹟。而未來此先期計畫之西側尚有17公頃之第二期土地,預計於7年內亦要開幕。目前該計畫市政府已取得所有財源,只待執行,相信2022年時即可看到結合大阪JR車站北口先期開發與新梅田City的嶄新區域,也是大阪人向世界行銷的新亮點。

本區先期計畫共有A、B、C三棟建物,第二期以「綠」和「創新」交融匯流知識平臺為主軸,此計畫預計使關西的經濟再推高峰,並使日本站上國際競爭舞臺。而目前先期開發計畫中B棟裙樓的「知識首都」中心(Knowledge Capital),即為其具體而微的試點,將創新、技術合成新的價值,企圖改造世界、社會與人類生活,而第二期增加更多「綠」的元素,包括中間4.5公頃可用於都市防救災、完全對外開放的綠帶,和南北二區與綠色生活結合的建築物,藉由好的產業環境引入優質知識人才、觀光人流,即可使產業發揮最大的效能,帶動整體經濟發展。而第二期計畫下面還有JR東海道支線可直通關西機場,取代目前需至難波轉往關西機場的問題,若建設完成,整個大阪市將得到結構性的改變。


三菱地所代表帶領參觀Grand Front Osaka中A區辦公大樓內部空間


東急不動產代表帶領參觀Q's mall

二、阿倍野創造日本最高大樓HARUKAS

大阪市依「都市再生特別措施法」所規定的都市再生緊急整頓地區除日經250萬人進出的大阪站周邊外,還包括日經80萬人進出的阿倍野地區,阿倍野地區是南大阪的進出門戶,為大阪的第3大交通樞鈕(難波地區為第2大)。從1970年代開始至今,本區規劃的29棟建物已竣工完成,而阿倍野地區第二種市街地再開發事業,使阿倍野地區整體道路空間增加2倍,公園綠地增加5倍,原只有16%的防火構造物達100%,配合週邊的公園、美術館、醫學部、防災中心等公共設施,成為極具發展潛能的區域。而Harukas大樓的開發亦發掘在地資源並以此為發想,將原社區意識引進新的創意,興建300公尺全日本最高的大樓,使此區成為觀光客來大阪的必遊景點,當然,周邊生活機能及防災環境皆獲得改善。

三、OBP車站周邊都市再生緊急整備地域擴大為波及效應

OBP於60年代公告本區計畫,其範圍共計26公頃,多年來在OBP開發協議會的自治管理下,於90年代已經完成現在之建築規模,是相當成功的市地重劃案。直至今日仍有專屬單位在園區內定期舉辦活動,維持園區辦公活力,而第一波完成的建物經過多年的使用,也已達需要更新的地步,因此近年來,已開始計畫將第一波建物拆除,啟動了第二波的拆除重建更新工程,並整合周邊更大區域成立新的協議會,此民間組織已然進階升級,顯見其成效獲得肯定,而全區並於2012年指定為大阪商業園區車站周邊都市再生緊急整備地域,成立都市再生緊急整備協議會,肩負大阪都市防災重任。


OBP協議會成員介紹開發歷程與導覽


OBP周邊都市再生緊急整備地域肩負大阪都市防災重任(丁致成攝影)
 

臺北應提昇都市更新的社會價值觀並強化官民合作
臺北建城百年有餘,雖然歷經戰後60年的快速成長,但是臺北市與東京、大阪相較,確實有不足之處,甚是缺乏足以大幅提升都市競爭力的案例;70年代以來,臺北的都市更新由政府主導規劃辦理區段徵收為主的作法,直到90年代開始都市更新條例公告實施後,由民間主導開發,成為更新主流,但卻演變成零星缺乏戰略規劃的都市發展,甚至讓民間企業蒙上汙名。但日本的經驗驗證了官民合作,政府指定重大計畫並整體規劃再引入民間投資,將呈現最好的結果,同時也同獲民間的高度支持;面對零星缺乏戰略的事實,政府的確應公佈全盤都市發展的戰略及明確的法令,讓投資方全力展現創意及靈活度,戮力達成政府規劃的願景,建立政府及投資方的互信,同時,也使民眾看到都市更新的綜效,讓都市更新去除汙名,提昇都市更新之社會觀感。

執行力影響臺北國際競爭力
在城市的競爭力排名指標上,臺北長久以來無法提升,主要在於國際意象自明性的塑造不明,雖有較佳的經濟力量、金融成熟度,但仍無法突破空間環境上,自然環境災害抵抗及社會文化特性的表現不足的問題,過去的都市更新多由民間投入資源,雖極具執行力,但臺灣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產業環境,故尚無法像東京、大阪一般,有計畫經年地完成指標性的都市更新案,進而引進知識人才、觀光人潮,因此也無法提高臺北在臺灣的競爭力,更遑論提昇國際能見度,耗費多年完成的都市更新單元雖具改善環境功能,但仍不足因應提高國際競爭力及提供大量公共使用的需求,所以如何推出指標性個案,結合已完成的更新案例及產業界的資源,相輔相成,達到全面性的爆發的目的,是未來思考的方向,當然,最重要的仍是執行力的問題,冀望臺北新政府可順利轉換高支持率為高執行率,將政策實現,讓市民有感,如此城市的發展才能符合民間的需要,進而提高國民的榮譽感。

(本文原載於都市更新簡訊第66期)
                                                                                                                                                                                                                              

  • 發布日期
    2015/06/15
  • 發表人
    業務研展部主任
    麥怡安
    主任規劃師 周俊宏
  •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