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都更其實可以很有人情味 太平洋建設汀州路更新案,住戶們的小故事





回想1959年,當年所發生的事已不復記憶,人們來來往往,唯有老建築物仍在,空氣中瀰漫著霉味,牆縫中倔強的植物擠開了水泥、硬撐著磚塊。雨水,順著流入室內,牆角之間有著一輪又一輪的痕跡,好似靈芝的圖騰印在天花板。老房子寧靜的吶喊著:我已經老了,只有細心、停下腳步的人們,才能聽見這聲音。

區域在地文化氣息的養成,靠的並不僅是老舊的建築物,更重要的是要靠住在其中的人們,由居民的生活習慣,逐步的構建而成,我們希望能將這地區的氣息,移入新的建築中。

都更之後 滿足基本的生理及安全需求
藉由推動都市更新,改善現住戶居住的品質,提升居住的安全性,是我們的目標;依馬斯洛的人的需求層次理論而言,人類的需求有從低到高的多重層次,最基本層次的需要是生理需求,向上依次是安全需求、愛與歸屬需求、被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都更之後,所能滿足的需求,就是屬於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與安全需求。透過都市更新的重建,將50多年前興建已經老舊、不符合現代生活需求、不符耐震、消防規定的建築更新,讓居住在其中的住戶生活更安全與便利。

社區中有多位老人家坐輪椅,也有行動不便的住戶,居住在老舊建物中生活相當不方便,往往只能居住在沒有陽光的一樓,所以在白天日照良好時,常會看到外傭或家人推著他們出來,中午時在狹小的巷弄中曬曬太陽。掛在牆邊狹窄的樓梯,增建的三、四樓,每次看到這個畫面,總讓人擔心。在更新之後,有了安全的結構,室內便於通行,浴室有免治馬桶、出門就有寬廣的中庭綠地,地下一樓有泳池供戲水,屋頂有花園,可以讓老年人、小朋友和全家一同遊憩,共享受天倫之樂!如果建築因為光線而有了律動,那麼,住宅也將因為人的居住而有了生命。

唯一不會改變的,就是改變
從2007年底接觸到這個案子,以為2010年就會開工了;從2008年開始與住戶辦理簽約,到2010年送計畫審查,以為2012年就可以通過了;迎接而來的是幹事會、審議會、組專案會議還有專案提報會議,直到2014年1月通過審議。過程中,財政局從現有道路不參與分配,變更為參與分配;340巷的廢巷程序,也花費不少時間。似乎預定的計畫,都因為配合過程中的種種事件而變更,發生文林苑王家的事,也影響了推動的進度,這6年多來,唯一不會改變的,就是改變。

認識住戶 是一件幸福的事
住戶中,機車行的大兒子,原本就熱衷於從事戶外活動,在我們簽約後,就獨自一人開始旅行,騎著機車橫跨澳洲大陸、環紐西蘭島,途中旅費用罄時,就以他的機械專長,在當地打工賺取旅費,就這樣,結束紐澳旅遊。接著前往印度、泰國、緬甸及寮國,這回採用的方式是騎自行車橫渡這四個國家。

最幸福的事,是在最後橫越泰國的時候,遇到了他的另一半,而在這次一共3年的旅行結束後,回台灣娶了他的另一半!在這塊土地上,可以繼續編織夢想,真的很期待他們的故事,而他們也準備將這段故事彙編成書。

住戶中,有參加故國共戰爭的退伍老兵、有南部北上的閩南人、客家人,有受過日本教育的老先生、老太太,洽談中不時會說出日文,記得杜老先生和老太太,一見面聊天時還聽得懂,後來發現聽不懂了,問杜老先生的兒子,才知道他們夫妻間交談是用日語,只有在對我們說話時才改用國語來配合我們,因為日常只有老先生老太太住在一起,所以他們很自然地以日語談話,拜訪另一戶周老太太的過程也是相同的情形,在與住戶接觸的過程中,國、台、客家、日語都是常聽到的語言。
認識這裡的住戶,是一件幸福的事,藉由他們分享的生活歷練,讓我們走入了一個未曾親臨,但十分嚮往的世界。而在都更完成之後,這些動人的故事,將會繼續在汀州路述說,老建物的生命,也因此繼續蔓延。

 
小檔案:
打從這些老房子一蓋好就來居住的老人們,說著這裡曾經是醬油工廠的故事,從前陰雨天總會讓一樓地板堆起朵朵鹽花。原來汀州路的原址為新店線鐵路,也稱為萬新鐵路(註1),興建於1921年日據時代,貫通萬華至新店,沿路設有車站供民眾搭乘,屬於客、貨共用的鐵道,一直營運至民國54年,因為載運貨物的功能不再及載客率太低,才停止營運,並由市府撥款於1968年興建寬11公尺之柏油路面自莒光路至公館止,完成後,以大陸福建省汀州縣取名「汀州路」。
資料來源:註1 (萬新鐵路與汀州路歷史軌跡)鐵道旁的春天,出版者:台北市中正區公所
 
(本文原載於都市更新簡訊第61期)

  • 發布日期
    2014/03/15
  • 發表人
    太平洋建設副理
    傅仲寧
  • 關鍵字 都市更新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