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在現實中的理想-2012奧運與東倫敦的都市再生案例淺談

前言

2012年倫敦向世界宣誓要舉辦一場「永續性奧運」的理想。在這樣的一個理想下,奧運之於倫敦不再只是一場世界級的體育賽事,更是一個為了這座城市的永續發展注入新活力的契機。也因此重心除了規劃一場為期兩週多的精彩體育嘉年華會之外,更重視的是賽事活動後所能夠留下來的軟、硬體的「奧運遺產」。

策略規劃部規劃師 施正豪
 
永續性的理想
倫敦資產開發公司(London Legac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的執行長 Andrew Altman 說明道:「我們的目標是要創造一個領先的都市再生榜樣:永續性的設施給永續性的生活方式。」為此所有的規劃都力求設計及建設能夠有效的被延續和再利用;並著重在地性及全方位性 (包括社會、文化、經濟和環境) 的整合與發展。
 
這也是一場對「以大型文化活動和文化建設主導的都市更新」(Culture-led Regeneration)的反思。在後工業時代,城市面臨到經濟與社會的轉型和衝擊,文化與創意產業成為了新都市經濟的重心,和都市復興與城市行銷的工具手段。在經濟全球化下的城市競爭中,如格拉斯哥的歐洲文化之都、畢爾包的古根漢美術館、上海的世界博覽會等都是藉由大型活動和文化來達到振興與行銷城市的目的。而利用奧運來做為都市再生和都市行銷,倫敦並不是首例;其他也相當成功的例子,像是1992巴塞隆納和2000雪梨奧運,但倫敦打算以永續發展概念為後來的追隨者建立典範。

貧窮但富裕的東倫敦
倫敦是十九世紀英國工業革命的誕生地之一,而東倫敦更是倫敦工業發展的集結區域。一直至二十世紀中期,東倫敦仍是內倫敦(Inner London)最密集的工業區。而這個內倫敦的大工廠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勞工階級和貧窮的集中營。
 
River Lea河谷由北向南畫分開了倫敦的East End,相較於河谷上游的外城郊區(surburban)有著自然生態區和社區農園區(allotment)的自然環境,河谷的下游區(Lower Lea Valley)則是聚集了一些碩果僅存的工業與加工業製造廠、瓦斯和污水處理廠、垃圾掩埋場和鐵路設施等。不僅存在著污染和安全的堪慮,也影響著周邊地區的發展。
 
在這片受污染的褐地(brownfield land)上曾經是現代工業的發源地,如我們日常所用的塑膠,還有世界上第一滴精煉的汽油都是在此地誕生。隨著工業外移所帶來的蕭條與沒落,政府為了改善受污染的環境與生態,1967年政府對東倫敦提出了一個大規模的區域發展計畫,計畫中包括成立Lea Valley Regional Park來挽救這些受污染的環境和提昇當地的生活品質。近十年來倫敦市政府更是將Lower Lea Valley(LLV)納入重點的都市更新和城市發展的規劃區,並於2006年提出Lower Lea Valley Regeneration Strategy,並結合奧運主辦權提出了英國史上最大規模的LLV都市更新計畫,佔地約有173公頃。
 
作為2012倫敦奧運會場的伊利沙白女皇奧運公園(Queen Elizabeth Olympic Park)選址坐落於LLV中,橫跨四個行政區-Newham、Tower Hamlets、Hackney、Waltham Forest;而這個場址的選定,也可以在政府的社會經濟政策中看出端倪。當時執政的工黨政府在1997年取得執政權後,就以消除社會排斥(social exclusion)與貧窮為首要政策。根據英格蘭的Index of Multiple Deprivation的統計分析研究,這四個行政區是內倫敦中最貧困匱乏(deprived)的區域。其中又以Hackney、Newham、Tower Hamlets為內倫敦行政區中在收入和就業調查中表現最差的前三名。
 
在這四個行政區內的多元種族也是特色,少數民族的市民數量密度也是超越倫敦的其他行政區。主要是以非洲和南美洲的黑人為最多,其他還有如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移民和其他東歐國家的移民等。另外在Newham更有為數不少的吉普賽人,他們以旅行車為家群居,佔用城市中的空曠地,並常受到當地居民和執法人員的驅趕發生衝突。由於他們總是處於社會的弱勢,人們總是把少數民族移民的聚集與犯罪率來做連結。另一方面,這四個行政區內的多元種族和文化也成為了這四個區的特色,讓他們成為著名的觀光區和文化創新產業的中心。
 
東倫敦雖然一直被冠上貧窮落後的惡名,但卻也是倫敦的文化和創意中心。雖然是失業率最嚴重的區域,但也是倫敦創意人才的搖籃。創意產業是倫敦的新產業,在Creativity London’s Core Business (2002, GLA Economics)報告中就指出倫敦的創意產業產值從1995年的120億英鎊上昇到2002年的210億英鎊,成長將近8.5%。就連最近首相卡麥隆(Daivd Cameron)所提出的高科技創意中心政策也特意選在東倫敦。
 
伊利沙白女皇奧運公園一隅  圖片來源-OLYMPIC PARK LEGACY COMPANY

奇幻之島-光榮的再生
再也沒有比2012倫敦奧運的開幕式更好做為對東倫敦的永續性都市再生的精神宣傳和闡述。這是一場光榮的城市復興,全民參與,環境關懷和對歷史文化的尊重與發揚。整個奧運公園開發案位於LLV區,橫跨四個行政區,佔地約2.5平方公里,公部門總投入金額約125億英鎊,並吸引了大量的民間投資與開發。計劃中包括興建11,000間住宅,5個奧運場館,250英畝的戶外公共空間,超過300間新的商店、餐廳、酒吧等。如果說2012倫敦奧運是英國找回光榮的「奇幻之島」,那伊利沙白女皇奧運公園就是東倫敦企圖找回光榮和希望的「奇幻之島」。
 
為了達成永續性的目的,奧運公園的開發環評也採用最高規格的檢視。從土地污染、濕地生態、洪患評估、空氣和噪音調查,到文化歷史遺產保護等關關嚴格的檢驗。由於LLV區早先是工業區和廢棄物掩埋區,土壤受到嚴重的污染。另外為了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還有廢棄物的產生,The Olympic Deliver Authority (ODA)希望能夠就地回收挖掘出的土壤再利用,以降低污染與浪費。為此土壤淨化回收工程引進了五部大型土壤清洗機,回收近9成的污染土壤再利用,總數回收了超過200萬噸土壤,還有超過98%的建築廢棄物也都回收再利用於奧運公園的興建。
 
整個奧運公園場館的建築設計早在一開始的規劃中,就做好了全方位的和永續發展的思考,除了針對2012倫敦夏季奧運和殘障奧運賽事所做的場館建設外,設計者也已經事先想好了場館未來的使用和去處。
 
如倫敦奧運體育場(Olympic Stadium)將以1.54億英鎊賣給了West Ham United足球隊。從原本的80,000個座位縮小設計為54,000座位,在2016重新開幕營運。由建築師Zaha Hadid設計的Aquatics Centre,在賽後拆除了兩翼的延伸觀眾席後原地保留。另外奧運公園內的自行車賽車場(The Velodrome)和銅箱館(The Copper Box Arena)是少數完整保存的場館。而水球館(Water Polo Arena)和其他一些暫時性的場館則在賽後拆除回收,或移轉給2014格拉斯哥的大英國協運動會(Glasgow 2014 Commonwealth Games)和2016里約奧運繼續使用。原奧運期間的媒體轉播中心則於結束後改裝,將變成29,000平方公尺的辦公室空間和62,000平方公尺的綜合商務空間,並將對外招商後永續使用。
 
奧運選手村也在賽後,由Delancey、Qatari Diar和Triathlon Homes共同出資8.25億英鎊一起開發管理。選手村將被改建成2,818間公寓住宅,其中1,379間(約48.94%)為「可負擔住宅」。所謂的「可負擔住宅」是根據National Affordable Housing Programme所制訂的新制,在實行上有幾種不同的方式:1. 使用者用比市場租金價格低80%的租金向housing association租賃房屋;2. 使用者能向housing association用購買房屋的部分所有權,並支付剩餘部分的使用租金,以漸進購買的方式完成持有所住房屋。
 
本更新案中最早完成的Westfield Stratford City開發案,佔地17.6萬平方公尺,總投資額為14.5億英鎊。其中Westfield Stratford Shopping Centre是全歐洲最大的購物中心,擁有超過300家商店和50間以上餐廳酒吧。另外也預計規劃大型電影院、保齡球館、賭場和飯店。
 
在交通建設上奧運公園新的Stratford International Station有歐洲之星高速?路連接倫敦和巴黎只需要一個半小時多,附近還有城市機場(City Airport),和預計在2018年開通的Crossrail捷運線連接東西倫敦。這些交通建設讓奧運公園和Stratford成為了倫敦第四重要的交通運輸中心。其他的公共建設如學校、醫療中心等也都已經開始展開以因應新搬進來的住民的需求。
2012倫敦奧運的奇幻之島 圖片來源-施正豪

在理想中的現實
倫敦,一個擁有接近800萬人口的大都會,存在著許多根深蒂固的社會經濟問題;西倫敦的富饒,東倫敦的貧乏,甚至東倫敦居民的人均壽命也硬是比西倫敦少了五歲,造成了一個城市兩個社會的兩極化現象。數十年來政府極力地想消弭這個危險的社會經濟對立,而提出一聯串的都市振興計畫。從Thames Gateway發展計劃,到80年代的Canary Wharf和Docklands的都市更新案,到最近的伊莉莎白女皇奧運公園,都是為了平衡倫敦的都市發展和消弭社會排斥而生的政策。也因為有個強而有力的社會價值和目標為後盾,即使面臨2008年倫敦市長和之後的2010年中央政府的政黨輪替,政策的方向也都沒有因此而中斷。
 
但整個更新案也不是全然沒有雜音的,基地上90%為公有地,在剩餘的10%中有94%的土地是經由談判取得,但仍有6%是透過政府的強制徵收。結果總計有425棟房屋被拆毀,許多原住戶被迫遷離他們熟悉的家園和土地,也因此在開發初期挑起了不少的抗爭。即使整個更新計畫一開始就有奧運公園周邊社區的整合構想(如Olympic Fringe Public Realm Programme),然而整體的開發和資源仍舊集中在奧運公園內。許多專家和當地居民提醒,擔憂新舊的對立和資源分配的不均,極有可能發生虹吸和排擠效應影響到周邊的商圈、社區與傳統的生活方式。其他問題如:奧運公園被鐵路和河道的阻隔,讓公園和周邊既有社區的連結受到了地理的屏障限制;新的開發案對周邊的房價和物價也會有相對的拉抬效應,造成當地的高級化(gentrification),成為社會發展的屏障等。而這些地理的和社會的障礙都有可能使得奧運公園成為孤立於東倫敦中的一個名符其實的「奇幻之島」。
 
對比上屆北京奧運的華麗豪奢,雖然現實是倫敦無法負擔,但從一開始倫敦也不打算跟進和北京在金錢數字上做競爭;他們選擇走自己的路,發展屬於自己的特色。對於倫敦這不只是一場體育的嘉年華會,更是一場對都市再生和永續發展的反思。倫敦?運充分展現了現實(如財務、時程、金融危機和政黨交替等)與理想(如在預算內完成所有建設、兼顧環境保護、社會公平和經濟發展等)的整合,雖然執行上仍有矛盾,但衝突及矛盾反而是倫敦奧運能激起創意和創新的推力與助力。在不畏懼現實的挑戰下,倫敦理性地選擇了永續發展的理想。但他們長遠的眼光和抉擇,最後可能證明他們才是最接近現實的一群。

(本文原載於都市更新簡訊第63期)
 
 興建中的奧運公園 圖片來源-施正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