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200株櫻樹傳承街區景觀記憶的重建事業
東京世田谷區櫻上水社區的集合住宅重建
前言
重建前狀況與重建的理由

保留原有200株櫻樹,讓多數住宅單元都能觀賞櫻花景觀林宜樺攝影 大規模的重建社區,更新後共有878戶林宜樺攝影 櫻上水花園社區入口林宜樺攝影
此外,屋齡四、五十年的老舊建物,從外觀到管線設備等問題層出不窮,再加上住戶的高齡化,其必須重建的理由如下:
(二)耐震性不足、建物老化
經耐震診斷結果,其底層的IS值僅0.6。給排水管老化、漏水情況頻頻發生。
(三)住宅居住性能降低
天花板太低,樑下淨高僅1.7m,已不符合新世代日本人的身高。另牆壁厚度、樓版等均太淺薄,隔音效果太差等種種問題。尤其是天花板高度,是無法藉由修繕加以改善的缺點。
辦理經過
東京世田谷區櫻上水社區的集合住宅重建
譯者:何芳子 顧問
本文原載出處:URCA雙月刊NO.178 P4~7
(翻譯轉載已獲日本再開發推動者協會同意)
作者:日建設計開發部開發小組再開發計畫部/長井健治
日建設計Housing System再開發計畫部/馬場崇容
本文原載出處:URCA雙月刊NO.178 P4~7
(翻譯轉載已獲日本再開發推動者協會同意)
作者:日建設計開發部開發小組再開發計畫部/長井健治
日建設計Housing System再開發計畫部/馬場崇容
前言
本重建社區係1965年由當時的住宅公團所興建完成的出售住宅,總計17棟,共404戶。該社區於1998年成立「重建基本計畫委員會」開始檢討重建相關事宜。經歷了17年的努力,於2015年8月實施完成。
在進行過程中,面臨社區老舊住宅、設施等報廢、各棟須具備的重建要件欠缺、與反對者的退出訴訟等種種課題,在多數權利人重建共識形成的情況下,加上行政、協力企業、顧問團隊等共同參與,終能讓90%以上住戶於重建後繼續留居。
重建前狀況與重建的理由
本社區位於京王線櫻上水站以南約200公尺處,總面積約4.8ha,係呈南北向長方形基地,共配置了17棟建物,其間規劃了3處兒童遊戲場,總計面積7,500m2,每棟戶數從16戶到32戶不等,均屬南北向的4、5層樓住宅,每戶面積有70m2及59m2的2種規格。
棟與棟之間,由原始住戶種植的樹木,均已成長茂密、綠濃成蔭,形塑了良好的綠意景觀。
棟與棟之間,由原始住戶種植的樹木,均已成長茂密、綠濃成蔭,形塑了良好的綠意景觀。


本重建社區配置示意照片擷取自日經BP社 本重建社區配置示意照片擷取自日經BP社
.jpg)


保留原有200株櫻樹,讓多數住宅單元都能觀賞櫻花景觀林宜樺攝影 大規模的重建社區,更新後共有878戶林宜樺攝影 櫻上水花園社區入口林宜樺攝影
此外,屋齡四、五十年的老舊建物,從外觀到管線設備等問題層出不窮,再加上住戶的高齡化,其必須重建的理由如下:
(一)所有權人(現住戶)的高齡化與欠缺無障礙環境問題
依2008年當時統計,404戶中所有權人已達65歲者有230人,約佔60%左右。
依2008年當時統計,404戶中所有權人已達65歲者有230人,約佔60%左右。
(二)耐震性不足、建物老化
經耐震診斷結果,其底層的IS值僅0.6。給排水管老化、漏水情況頻頻發生。
(三)住宅居住性能降低
天花板太低,樑下淨高僅1.7m,已不符合新世代日本人的身高。另牆壁厚度、樓版等均太淺薄,隔音效果太差等種種問題。尤其是天花板高度,是無法藉由修繕加以改善的缺點。
辦理經過
本社區的自主管理的模式在權利人的自治過程中已建立明確機制。因此,於社區興建完成的20年後,在一些課題陸續出現後,即已開始思考遲早必須重建的問題,1999年經徵選顧問團隊後,正式檢討重建相關事宜。
檢討過程中,以2個課題為焦點。首先,從都市計畫的住宅社區檢討社區內整體住宅、設施報廢的實質性問題外,還涉及到老舊集合住宅重建的社會性問題,依區分所有權法、集合住宅重建法等法令問題,經與中央、東京都及區公所研商後,認為可朝都市計畫及重建相關法令規定方向進行。
檢討過程中,以2個課題為焦點。首先,從都市計畫的住宅社區檢討社區內整體住宅、設施報廢的實質性問題外,還涉及到老舊集合住宅重建的社會性問題,依區分所有權法、集合住宅重建法等法令問題,經與中央、東京都及區公所研商後,認為可朝都市計畫及重建相關法令規定方向進行。
2003年在集合住宅重建措置法訂頒後,以重建為前提檢討實施架構,經與行政部門協商後,於2005年經都市計畫核定其地區計畫。
在重建決議時雖然同意比例可達到80%以上,但就棟別而言,仍有少數住宅棟未能達到80%以上的同意比例,其間約經歷了3年半時間才使所有住宅棟均達到同意比例要求。
之後,又進行了計畫的修正,於2009年第四次決議才通過。重建會成立,開始向反對者提起騰空交屋訴訟確定後,於2010年動工,2015年完工。主要辦理過程如下:
進行過程中的計畫內容變更
(一)地區計畫概要
要拆除一個社區的所有住宅設施等必須透過地區計畫,檢討社區內外環境影響問題,其具體檢討項目包括7,500m2以上公園的改善、斜線管制、有效避難空間確保、高度限制、周邊道路動線改善等內容,其都市計畫內容如下:
(二)事業概要及建築計畫重點
本社區交通、區位條件良好,從新宿搭京王線快車僅須15分鐘,從啟動初期權利人就具有信心把握此重建案定可成立。當初考量重建的可行性經徵詢權利人意見,彙整下列幾項建築計畫原則:
1.權利人以分回原有面積、不負擔費用為原則
2.由事業費內支付適當的搬遷及重建期間安置費用
3.採免震結構,單元配置朝南,樓梯間型式重視私密性等考量,以滿足上述原則進行規劃設計結果,其容積率為150~160%,住戶數在800~850戶左右。
依循地區計畫規定的斜線管制,並確保空地的原則下,活用了基地原有的地形高低差,搭配半地下化、人工地盤等設計,充分保留了原有的綠意空間,並利用人工地盤下空間規劃停車場,以彙整完成的建築計畫案,通過第一次重建會議決。
此建築計畫案中,因多數住戶都想要分配面臨大公園的住宅單元,致無法擺平,部分住宅棟無法取得80%以上的同意。
為解決此問題,於最後決議保留原有200株櫻樹,並適當增加大公園前住宅棟的規劃戶數,降低住戶選配的競爭狀況,而能取得同意。
其他主要反對理由及對應做法
其他反對理由概有下列幾項:
1.高齡者對搬遷、新集合住宅生活的不安
2.對重建規模及實施方式的批判
3.對原有資產權值估算落差的不滿
因此,儘可能運用公營住宅,請參加重建會員投資者提供搬遷協助,並於第二次會員大會議決修訂機制,配合住戶意見調整部分住戶原資產權值等之對應作法。
結語
在最後會員大會議決後的3年半時間內,順利完成了建築物興建。其間對不願配合搬遷者的訴訟花了2年時間,於建築完工的翌月,就進行交屋進住,就戶數而言,404戶中有383戶,計95%的權利人參與重建,其中359戶約90%以權利變換方式選配取得住宅單元,本重建社區戶數總計878戶,雖花費了約20年漫長時間,能夠完成如此大規模的重建計畫,乃得力於原住戶的鍥而不捨,以及各相關單位的協助。
事業計畫概要
(本文原載於都市更新簡訊第69期)
1988年 | 櫻上水社區成立未來研究會 |
1998年 | 重建基本計畫委員會成立 |
1999年6月 | 選定顧問團隊(日建設計、日建Housing System) |
2001年6月 | 成立重建檢討委員會 |
2002年5月 | 選定事業協力企業(野村、三井不動產+大林組、清水建設) |
2003年7月 | 重建議決、成立推動委員會 |
2005年11月 | 地區計畫等都市計畫程序完成 |
2006年4月 | 第一次議決,82%不成立(3棟未符合) |
2007年12月 | 第二次議決,84%不成立(2棟未符合) |
2009年4月 | 第三次議決,流會 |
2009年9月 | 第四次議決,84%成立(各棟均符合) |
2010年7月 | 重建會成立 |
2011年7月 | 權變計畫核定 |
2013年6~9月 | 拆遷、動工 |
2015年8月 | 完工 |
進行過程中的計畫內容變更
(一)地區計畫概要
要拆除一個社區的所有住宅設施等必須透過地區計畫,檢討社區內外環境影響問題,其具體檢討項目包括7,500m2以上公園的改善、斜線管制、有效避難空間確保、高度限制、周邊道路動線改善等內容,其都市計畫內容如下:
基地面積 | 約47,900m2 | |
建築物管制 | 容積率上限 | 200% |
總樓地板 | 約30,500m2(現有) | |
主要用途 | 住宅、停車場 | |
高度上限 | 45m |
(二)事業概要及建築計畫重點
本社區交通、區位條件良好,從新宿搭京王線快車僅須15分鐘,從啟動初期權利人就具有信心把握此重建案定可成立。當初考量重建的可行性經徵詢權利人意見,彙整下列幾項建築計畫原則:
1.權利人以分回原有面積、不負擔費用為原則
2.由事業費內支付適當的搬遷及重建期間安置費用
3.採免震結構,單元配置朝南,樓梯間型式重視私密性等考量,以滿足上述原則進行規劃設計結果,其容積率為150~160%,住戶數在800~850戶左右。
依循地區計畫規定的斜線管制,並確保空地的原則下,活用了基地原有的地形高低差,搭配半地下化、人工地盤等設計,充分保留了原有的綠意空間,並利用人工地盤下空間規劃停車場,以彙整完成的建築計畫案,通過第一次重建會議決。
此建築計畫案中,因多數住戶都想要分配面臨大公園的住宅單元,致無法擺平,部分住宅棟無法取得80%以上的同意。
為解決此問題,於最後決議保留原有200株櫻樹,並適當增加大公園前住宅棟的規劃戶數,降低住戶選配的競爭狀況,而能取得同意。
其他主要反對理由及對應做法
其他反對理由概有下列幾項:
1.高齡者對搬遷、新集合住宅生活的不安
2.對重建規模及實施方式的批判
3.對原有資產權值估算落差的不滿
因此,儘可能運用公營住宅,請參加重建會員投資者提供搬遷協助,並於第二次會員大會議決修訂機制,配合住戶意見調整部分住戶原資產權值等之對應作法。
結語
在最後會員大會議決後的3年半時間內,順利完成了建築物興建。其間對不願配合搬遷者的訴訟花了2年時間,於建築完工的翌月,就進行交屋進住,就戶數而言,404戶中有383戶,計95%的權利人參與重建,其中359戶約90%以權利變換方式選配取得住宅單元,本重建社區戶數總計878戶,雖花費了約20年漫長時間,能夠完成如此大規模的重建計畫,乃得力於原住戶的鍥而不捨,以及各相關單位的協助。
事業計畫概要
社區名稱 | 世田谷區櫻上水花園(集合住宅重建事業) | |
所在地 | 東京都世田谷區櫻上水四丁目 | |
原建物興建 | 1965年 | |
重建前 | 重建後 | |
基地面積 | 約47,900m2 | 46,595.42m2 |
總樓地板 | 約30,500m2 | 98,550.99m2 |
建築面積 | - | 19,941.14m2 |
建蔽率 | - | 41.97% |
容積率 | 60% | 163.04% |
住戶數/用途 | 404戶/住宅 | 878戶/住宅 |
層數、棟數 | 地上4~5樓、17棟 | 地上6~14F/地下1F、8棟 |
構造 | RC造 | RC造 |
單元面積 | 58.73~69.77m2 | 58.48~115.47m2 |
電梯 | - | 31座 |
耐震性能 | 舊耐震(IS最低0.35) | 免震 |
公共設施 | 集會所、會議室、廚房、客房、洗衣房、電影室等 | |
實施方式 | 依據「集合住宅重建促進法」規定 | |
補助制度等 | 東京都集合住宅重建促進示範事業 | |
主要臨時住居 | 東京都住宅特別比例(一定期限)UR住宅 | |
事業相關企業 | 顧問:日建設計 參加重建會員:野村、三井不動產 設計:日建Housing System 施工:大林組、清水建設共同承造 |
(本文原載於都市更新簡訊第6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