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歐洲: 舊工廠區的新生(二)德國Duisburg City北區景觀大公園

前言

戰後初期的台灣正當歐美經濟力的整合而向第三世界國家推銷「現代化理論」的時期,在穩定政局及經濟發展的雙重要求之下,台灣隨同其他低度開發的國家與地區,卻主動選擇了跳躍式的「現代化」方式,接受了西方的開發模式,卻也放棄了傳統的、本土的價值與認同。在台灣資本社會運作經驗中,空間被約化為資本,空間的使用價值被交換了。許多的建築物來不及跟上都市的轉變、來不及展現的時候,就無聲無息的消失在都市。也許它本身的歷史來不及與大家分享,但給它一個機會重現它最美的精神。

歐洲: 舊工廠區的新生
作者: 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吳軒銘, 章順敏, 賴正野
(本文原載於都市更新簡訊第7期)
 
前言
戰後初期的台灣正當歐美經濟力的整合而向第三世界國家推銷「現代化理論」的時期,在穩定政局及經濟發展的雙重要求之下,台灣隨同其他低度開發的國家與地區,卻主動選擇了跳躍式的「現代化」方式,接受了西方的開發模式,卻也放棄了傳統的、本土的價值與認同。在台灣資本社會運作經驗中,空間被約化為資本,空間的使用價值被交換了。許多的建築物來不及跟上都市的轉變、來不及展現的時候,就無聲無息的消失在都市。也許它本身的歷史來不及與大家分享,但給它一個機會重現它最美的精神。
 
在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的設計studio這學期的題目主要是對一個已經荒廢許久的舊工廠廠區作一建築空間研擬(Exploring Architectural Program), 在研擬之前必須作一個相關的案例研討(case studies),包括國內近三年來方興未艾的舊建物更生利用的案例,例如台北華山藝文特區與台中20號倉庫/鐵道藝術網絡;以及國外較知名的案例如洛杉磯的Culver City(E. Moss所主導之設計案),柏林的Art Centre Tacheles(改建自1907年造的猶太區大型購物商場),香港的油街(港邊倉庫)。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利用舊產業建築,以非營利為目的的交流組織『穿越歐洲商場』(Trans Europe Halle-http://www.the.net)。
 
工廠的衰敗反映了台灣後工業時期產業與經濟變遷的普遍性現象。南投車埕振昌木業公司,嘉義阿里山、花蓮林田山的伐木場及宿舍,無不雜草纏身,奄奄一息;散佈在台灣中南部田野的堂場以大量閒置,進入生命週期的末端。很不幸的,近年來廠房、廳舍、倉庫、煙囪所圍塑的龐大建築群,由於生產線停止或廠區外移,不只本身的生命力喪失,更連帶拖累週邊區域,成為都市中破敗、黑暗的角落。工業時期遺留的閒置廠房、倉庫乃至火車站的再生利用,幾乎是當今開發、前進的大都市共同的問題。
 
在這些國外的案例中,其實早在十幾年前時就已經對於舊產業建築作更生利用的設計,而現在的台灣才正剛要起步,而希望能藉由國外的案例對於一些正要轉型的建築作一參考和介紹。
 
案例(二)德國Duisburg City北區景觀大公園
建築歷史及區位背景
Duisburg 煉鋼及鑄鐵廠位於位於萊茵河畔魯爾工業區的西南方,區內有艾姆舍河流過,附近有一河港,在地理上具運輸便捷性。廠區於1903年啟用,直到1985年才停爐,其間扮演生產特殊生鐵的角色,而有魯爾和工業區藥房之稱。工廠面臨世界市場經濟的價格競爭,才被迫停工。
 
面臨問題
廣達200公頃的廠區成為荒廢的地景。所面 臨的社會與環境問題包括:大量的失業人口及其家族生活在此地區、地景上被許多高速幹道及高速公路所切割、大量的工業土地污染及河川污染問題、社會問題困擾居民及政府、舊工業建築如何再活化。
 
德國Duisburg City煉鋼爐

發展的契機
---工業文化遺址含藏過去的歷史與文化
 
---妥善處理對整個地區有極大的影響力
 
---來訪的訪客可以有一趟發現、休閒、驚奇 、與學習之旅
 
訴求:他是什麼就讓他是什麼。

再生的概念
1.嘗試創造介面將附近居民整合進來。如市民菜園、市民論壇。
 
2.自行發展成為一個自然公園。體認轉換為公園要避免對高度污染土地的整理,什麼樣的樹種或植物自己可以自己長出來。
 
3.工業古蹟的保存,內部空間引入活動,例如劇場。
 
4.失業性的人口被整合進來用以維護公園。
 
空間再生手法
1.參觀路線規劃
 
2.大跨距空間利用
 
3.燈光設計
 
4.新的構件材料如預鑄體、輕鋼架
 
5.裝置藝術

Duisburg City露天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