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基金會
我們是誰
信念
董事長
創會董事長
董事會
組織
歷史
服務項目
徵才
聯絡我們
資訊公開
計畫案
更新事業
政府計畫
公辦更新
法制研究
其他計畫
成果統計
訊息論壇
媒體報導
政府消息
本會動態
更新論壇
工作報導
國際交流
我們的看法
法規
中央法規
臺北市
新北市
桃園市
臺中市
臺南市
高雄市
其他縣市
活動
公佈欄
如何參與
活動紀錄
都更教室
認識更新
更新程序
熱門主題
都更地圖
他山之石
出版
簡訊
書籍
我要都更
HOME
>
都更教室
>
他山之石
A-
A
A+
香港老建築再利用案例介紹-元創方PMQ、大館及藍屋建築群的老建築保存再利用
前言
老建築活化再利用是近年來增添都市魅力的重要規劃方式之一,香港對此也有多元的作法,從行政長官將「保育中環」正式列入「施政報告」,到「市區重建策略」中載明歷史建築物保育任務。從元創方
、大館與藍屋建築群三個保存案例,可以看到老建築保存活化與公私部門合作,甚至在地草根力量注入息息相關,更能永續。
分享
收藏
案例說明
元創方<P.M.Q>:從警察宿舍蛻變為創意藝術中心
事業部規劃師 張雅婷
2006年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因勘查發現中央書院地基遺址,於2010年將已婚警察宿舍評為三級歷史建築。舊宿舍包含三幢建築物──A座大樓、B座大樓及附屬於宿舍大樓的少年警訊會所,建築反映現代主義特色,著重實用性並注重採光與通風,建造方式和材料反映當時的建築特性,可代表香港1950年代戰後現代建築,具有意義。
保留舊警察宿舍及少年警訊會所之建築外觀(丁致成 攝)
內部保留前中央書院的石級與石牆(丁致成攝)
4F提供綠色休憩空間(丁致成攝)
2010年由發展局和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共同公開徵選經營廠商,後由非營利組織「同心教育文化慈善基金會有限公司」得標, 香港政府於2012年負責舊建築基本結構及屋宇裝修工程,並支付有關工程費用,而啟動資金則由「同心教育文化慈善基金會有限公司」捐贈,成立具備法定慈善團體身份的營運機構──元創方管理有限公司,以自負盈虧非營利社會企業模式運作。「元創方」不僅保存歷史古蹟,更善用原有舊宿舍建築的空間特色,重新規劃設計為創意產業地標,將具有時代意義的老建築,注入活化後的新生命。
更多「元創方」介紹詳見:
http://www.pmq.org.hk/?lang=ch
大館:從幽暗監獄到藝文中心的華麗轉身
策規部主任規劃師 蔡汝玫
策規部規劃師 曾靖蘋
「大館」位於香港中環荷李活道,曾是香港警察總部及中區警署,原址連同前域多利監獄、前中央裁判司署的建築群則成為香港法定古蹟,具有不同時期的歷史建築風格,以及昔日圍牆內的生活,見證着香港的百年歷史滄桑變遷,勾劃出香港自十九世紀中葉以來法治機構的歷史發展,經活化後於2018年5月29日起正式對外開放。
「大館」是全港最大規模的古蹟建築群,佔地1.36萬平方米,建築物主要為維多利亞/愛德華式殖民地風格,並代表著僅存於城市中心的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期的建築群,共保留16幢歷史建築物,另增建2幢規模不大的新建築物—賽馬會立方和賽馬會藝方。
原中區警署警察總部大樓是大館最主要的文物展館
(丁致成攝)
營房大樓與成排拱門十分典雅壯觀
(丁致成攝)
監獄操場,操場東南角香港賽馬會的立方建築
(丁致成攝)
2008年7月15日,政府宣布與香港賽馬會訂立伙伴合作關係,協力推展建築群的保存與活化,並制訂尊重建築群的文物價值、顧及市民的意見和關注、符合建築物高度限制以及財政上能夠自給自足的發展策略。馬會出資18億港幣,翻新中區警署建築群,政府無須投入資金。另外,馬會透過其慈善信託基金,成立了非營利組織—賽馬會文物保育有限公司,負責督導活化後的建築群日常經營管理,並撥款應付經常虧損,直到活化後的建築群可以自給自足。「大館」目前作綜藝館和美術館使用,為公眾提供一處薈萃文物、當代藝術和休閒的優質文化活動空間,將空間轉型為優質多元的文化專區,成功創造雙贏的示範案例。
更多「大館」介紹詳見:
https://www.taikwun.hk/zh/
藍屋建築群保存運動:社區草根力量的展現
投資部規劃師 陳維廷
藍屋建築群座落於香港島灣仔區石水渠街、慶雲街、景星街所圍的完整街廓,共有3幢9棟建築物,基地面積共約930㎡。三幢建物依其外牆顏色被暱稱為「藍屋」、「黃屋」及「橙屋」,是香港20~40年代興建的典型唐樓,因「藍屋」位於較寬的石水渠街,最為顯目且最具代表,所以稱為藍屋建築群。
「藍屋」原是「華佗醫院」社區醫館,後轉為供奉「神醫華陀」的廟宇,1920年拆除後興建現在所看到的「藍屋」,是一幢四連棟、3層樓上居下舖的唐樓,面對石水渠街的陽台設計是其代表性特色。在30、40年代,1樓曾辦過免費私塾,2至3樓開設過灣仔唯一的英文學校。1950年代,黃飛鴻徒弟林世榮後代於此開設武館、鐵打醫館。80年代前亦設有酒莊、商會甚至雜貨店等,二十世紀末樓上多轉變為住宅使用。「黃屋」興建完成時間與藍屋相近,是四幢3層樓上居下舖的唐樓,因富歐陸色彩外貌,2010年評定為三級歷史建築;而「橙屋」則建於1950年代末,但未獲評定為歷史建築,但以街廓尺度而言,也是見證當地建築發展歷史的重要一環。
藍屋建築群的保育歷程其實歷經幾番轉折。早在2006年,香港房屋協會與市建局合作的「石水渠街/慶雲街/景星街發展計畫」活化保育項目,將該區設定是以觀光為導向,規劃成茶及醫療主題的旅遊景點,範圍內的「藍屋」、「黃屋」將予以保存修復,但「橙屋」則全棟拆除。
消息露出後,在地教會「聖雅各福群會」與社區居民認為應全區保留,並著手推動由下而上的保育活動,2009年提出「We嘩藍屋」計,企圖將藍屋建築群營造為多元服務、承傳與活化傳統生活智慧、文化的基地,地面層部份規劃為「香港故事館」展示空間,推廣在地文化及保存、藝文的展示空間。另外還沿續社區共同記憶,採用華佗醫院、林世榮後代開設武館、醫館之設計元素,於原址修復招牌,現況為診所租用。另以社會企業的概念,設有商店、甜品店及素食店,以作為藍屋活化經營的財務收入。
復修後的藍屋及黃屋(丁致成攝)
藍屋空地與建築群間設置空橋(丁致成攝)
復修後的橙屋,2010年評定為三級歷史建築(丁致成攝)
批評與借鏡
元創方經營單位要維持NGO公益形象,難以對薄利創客小店提高租金,或是堅持拒絕財團氣息濃厚旗艦百貨商品進駐,但面對逐年減少的來客數(現被評為只有觀光客會去)及租客數,並無任何充裕資源予以改善,有評論者預測,合約到期後,此開幕時意氣風發的元創方恐要熄燈了。大館經營看似頗上軌道,但不諱言是仰賴香港賽馬會的全力支持,如無此民間大財團的支持,經營恐怕也得靠政府強力金錢挹注了。至於「藍屋建築群」,靠著社區草根力量奮力經營,但也是汲汲營營,故事館裡仍宣導著經營理念及鼓勵小額捐款。
元創方、大館與藍屋建築群保存案例都有不同程度的政府資源挹注,不管是規劃設計的人力投入,還是直接的經費補助,初期規劃設計與修繕工程是最常見的政府協助項目。其實,修建完成後的活化管理營運才是最大成本所在。社會應思考更多元的管道,鼓勵民眾支持,以本身資源投入進行各類老屋保存活化運動,不該只是仰賴預算有限的政府。
(本文原載於都市更新簡訊第80期)
會員登入
基金會
我們是誰
信念
董事長
創會董事長
董事會
組織
歷史
服務項目
徵才
聯絡我們
資訊公開
計畫案
更新事業
政府計畫
公辦更新
法制研究
其他計畫
成果統計
訊息論壇
媒體報導
政府消息
本會動態
更新論壇
工作報導
國際交流
我們的看法
法規
中央法規
臺北市
新北市
桃園市
臺中市
臺南市
高雄市
其他縣市
活動
公佈欄
如何參與
活動紀錄
都更教室
認識更新
更新程序
熱門主題
都更地圖
他山之石
出版
簡訊
書籍
我要都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