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橫濱GRANGATE:創造次世代工作空間

前言

橫濱GRANGATE是橫濱市港未來MM21中央地區的重要建築之一,其設計及功能旨在實現都市再生、推動商業活動,並融合環保理念及創新科技。本案以其卓越的建築設計、環境友善及功能多樣性著稱,不僅滿足次世代辦公需求,更為區域帶來了全新的空間體驗。

MM21中央地區54街區開發計畫
策略規劃部主任 許育誠
規劃師 張永承

提供複合機能 型塑MM21樞紐核心
本案坐落於橫濱市西區港未來五丁目1-16(MM21中央地區54街區),緊鄰多條大眾運輸路線,具有優越的交通便利性。同時,因其位於MM21計畫的中心位置,使本案成為該地區的視覺和功能樞紐。

基地面積約為13,503.78㎡,建築基地面積約為7,700㎡,總樓地板面積達到100,927.63㎡,為橫濱提供了大量高效且靈活的商業空間。

橫濱GRANGATE完工後現況(本基金會攝)
 
日本在1950年代中期處於高度經濟成長,東京首都圈往橫濱移入人口急遽增加,橫濱車站周邊因而發展成為新的市中心,新(橫濱車站)、舊(關內地區)市中心被港口業務相關設施阻隔,造成晝夜間人口比率嚴重懸差、舊工業港口功能不符需求等問題;因此橫濱市政府於1984年7月成立「株式會社橫濱港未來二十一」(於2009年2月改組為橫濱港未來21一般社團法人),由橫濱市、神奈川縣、土地權利人及當地經濟界共同出資,依據城市建設基本協定,協助當地的協商與規劃,用以強化橫濱的自主性、轉換港口功能以及分擔首都圈業務職能。

隨著MM21計畫應運而生,自1980年代起開始進行都市更新,將舊有的三菱重工業橫濱造船所、日本國家鐵路貨運站等港口業務相關設施移出,搭配填海造陸,將該地區打造成一個綜合性商業、文化及生活中心。而中央地區的第54街區被規劃為一個多用途的建設項目,橫濱 GRANGATE不僅填補了辦公、商業的需求,更大幅提升了該區域的抗震能力和環境適應性,為MM21地區提供了更具未來感的基礎設施。

本案由清水建設株式會社(Shimizu Corporation)設計並建造。該公司在建築業界以尖端技術和環保設計聞名,是推動此項目從規劃到落成的核心力量。建築於2017年8月正式開工,並在歷時約兩年半的建造過程後終於2020年2月順利竣工。

創造次世代工作空間
整體建築物採用鋼骨結構並配備免震技術,充分考慮到日本多震的地質條件,確保建築在安全性上的卓越表現。樓層規劃為地上18層、塔屋2層、無地下室的設計,樓高達99.5公尺,每層約4,670㎡(約1,400坪)的寬敞空間使內部佈局具有極高的靈活性。

本案以「創造次世代工作空間」為核心理念,其特色包括智慧建築管理系統、環保節能技術及靈活的樓層設計,1樓和2樓主要為商業設施及會議空間;1樓同時設有托兒設施,滿足企業及員工的家庭需求;3樓至18樓為高效能辦公樓層;1樓至7樓則設有多層停車場,為訪客及員工提供便利。特別是3樓、6樓、12樓及18樓的“靈活樓層”,配備大型重載區,可承受1,000 kg/㎡的地板荷載,以滿足研發設施、展覽及其他特殊用途需求。

在永續表現上,大樓設有自然採光設計、能源回收系統以及高效空調設備,以降低運營成本並減少碳排放,並於整座建築內安裝了LED照明、熱電聯產系統,較過往節省了45%的能源。輻射空調系統,營造流通舒適氣流、溫濕度不均勻性最小的「健康」辦公環境,是日本首座獲得WELL認證的租賃建築,並通過LEED金級認證及CASBEE的S級評級,展現了在環保性能及使用者健康方面的卓越成就。

同時,本案配備BCP(業務持續計劃)系統,確保在災害發生時,企業可保持基本運營能力。此外,建築採用雙重減震器(Dual Fit Damper),有效吸收地震能量,與免震結構相輔相成,為整體安全性提供雙重保障。

打造完善的開放空間與步行空間
橫濱GRANGATE的步行空間設計使其與MM21區域內的其他建築形成無縫連接,尤其是與橫濱Symphostage的空廊步行系統相通,提升了整體的交通流動性與便利性。此外,大樓的開放空間設計,為行人提供了友善的都市環境,是整合商業、公共及綠色空間的重要節點。其設計不僅滿足企業的多樣化需求,還通過步行系統和公共開放空間,與周邊建築及城市整體形成良好的互動。
空中連接通廊(本基金會攝)
橫濱GRANGATE&Symphostage空中廊道(本基金會攝) 
戶外開放空間(本基金會攝)

吸引國際級企業進駐
SONY集團於2020年10月進駐GRANGATE,並獨家租用了3樓至18樓的所有辦公空間。作為日本領先的科技公司,SONY的進駐進一步提升了該建築的品牌價值與商業地位。

借鏡與參考
橫濱GRANGATE結合了創新的綠建築技術、靈活的空間設計及卓越的防災能力,為臺灣都市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特別是在抗震結構、智慧能源管理及企業友善環境設計方面,臺灣可採納其經驗,以應對地震頻發及環境挑戰。

(本文原載於都市更新簡訊第1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