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模更新值得借鏡
業務研展部研究員 江玲穎
更新事業部助理規劃師 程琬鈺
本基金會在大阪的3天考察行程,由大阪都市計劃局開發調查部安藤友昭部長協助安排導覽參觀大阪車站北側Grand Front Osaka開發案、阿倍野緊急整備地域的更新案例-Harukas及Q’s mall等。另外,為瞭解早期大規模開發規劃的大阪商務園區之背景及規劃手段,我們也拜會大阪商務園區協議會事務局之成員,相互交流分享臺灣、日本在都市規劃及都市更新的相關手法與難題。茲就Grand Front Osaka、Harukas、Q’s mall及大阪商務園區等個案簡要說明。
大阪考察個案區位示意圖
案例3.OBP
大阪商務園區(OBP, Osaka Business Park)位在大阪城公園東側,是大阪市都市再生緊急整備地區之一。土地產權原為日本軍方所有,作為兵工廠使用,二次大戰遭受空襲後,本區受災嚴重,加上戰後規定兵工廠需遷移,故進行重新規劃,市府將土地售出,讓民間企業規劃開發。OBP早期的開發是由住友生命保險、竹中工務店、東洋工業、松下興產等民營企業組成協議會,自擬細部計畫內容作為開發項目之規範,是大阪第一個由民間主導、政府協助之成功案例。
OBP內營造良好的車行及步行空間
民間主導開發 成立協議會
大阪商務園區值得借鏡之處在於地主成立的協議會,每年一次大會,每月一次幹事會,協議會負責整體經營管理,另外成立事務局,局長由市政府派任,總管地區事務,由協議會支薪。
商務園區計畫面積達26公頃,作為辦公大樓及商場使用,透過協議會的討論,地主們達成共識,協助興闢公共設施,包括:地鐵車站、人行空橋及開放空間等。這些興闢費用由協議會成員共同出資,依所有權比例分攤費用。
透過協議 建築管制 留設開放空間
規劃重點為園區留設的開放空間,依原都市計畫規定僅需留設30%,但實際開發卻留設了41%作為綠地,街廓間留設6~10公尺綠帶,讓各建築物彼此間都能有舒適的空間。同時,協議會的成員互相協調達成共識,制訂建築協定,諸如:建物高度、座向、建蔽率、廣場、開放空間、招牌設計等,特別是建物座向需相互配合,使各棟建物皆可看到大阪城景觀,建物間留設廣場。各公司建築設計皆需經過協議會審查通過,才能向市府申請建照,且此建築協定已納入大阪市府的綜合設計規定。
本案雖由民間企業開發完成,但仍具十足之公益及改善環境的成效。原因在於協議會的成立,透過此平台協調各私人企業之利益,致使達成全部利益的最大化。雖然本案變更都市計畫時,僅捐地18%,但多數公共設施由民間負擔興建費用,透過協議會規範亦達當相當品質,使政府取得優質的公共設施,雖分回土地少,但仍達到原設定目標。
此區於2012年指定為大阪商業園區車站周邊都市再生緊急整備地域,而園區內第一波完成的建物經過多年使用,逐漸顯露更新之需求,因此近年已著手規劃啟動了第二波的拆除重建更新工程。原協議會也整合周邊區域所有權人,於2015年成立都市再生緊急整備協議會,顯見該協議會推動之成效獲得肯定,未來也將肩負此區都市防災之重任
結語
從大阪的都市再生案例,我們可看到大規模可創造的環境貢獻性,像是阿倍野地區再開發事業興建同時也能將區域內計畫道路整備併同興闢,在OBP的案例則可看到透過協議會自提設計管制項目,開發項目則需經由都市計劃程序審議,讓全區開發項目都能受到一定規範且能共同創造更多的開放空間。透過大阪案例的分享,希望臺灣都市規劃的未來可透過都市更新營造更友善且更舒適的都市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