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Brick Square 三菱一號館的重生

前言

三菱一號館更新基地座落於東京車站西南側明治生命館東側,基地面積約1.2ha,係1894年興建之紅磚瓦三層樓建築物,提供銀行、三菱總公司辦公使用約75年頭後,於1968年拆除。於2004年開始配合「東京站有樂町站周邊都市再生緊急整備區域」之劃定,積極從事舊一號館復建及整體街廓更新事業,將於2010年4月,以包含美術館商業,業務等複合機能型態啟用。

作者:基金會顧問 何方子

東京車站丸之內地區為日本首都的主要門戶,三、四百年來忠實地扮演日本經濟政治產業的中樞機能,在都市再開發、都市再生的推展過程中,仍然肩負著牽引的帶頭角色。早在前小泉首相極力推動都市再生政策(2001年)前的1986年,東京都已將東京車站周邊的丸之內、大手町、有樂町等劃定為「東京站周邊都市再開發誘導地區」,並由當地的最大地主-三菱地所領銜擬定「造街基本協定」並與東京都協商積極進行更新。

在整體性都市再生構想的指導下,2002年起陸續完成丸之內大樓等將近20棟更新建築。過去10年的第一階段更新事業已完成接著第2階段的更新成果亦將陸續呈現,包括三菱一號館、東京站復建、中央郵便局及八重洲口的雙子星大樓、丸之內信託大樓等,其中第一炮的「丸之內Park Building 三菱一號館」已完成,以驚豔耀眼的型態呈現在世人面前。

本三菱一號館更新基地座落於東京車站西南側明治生命館東側,基地面積約1.2ha,係1894年興建之紅磚瓦三層樓建築物,提供銀行、三菱總公司辦公使用約75年頭後,於1968年拆除。於2004年開始配合「東京站有樂町站周邊都市再生緊急整備區域」之劃定,積極從事舊一號館復建及整體街廓更新事業,將於2010年4月,以包含美術館商業,業務等複合機能型態啟用。

三菱一號館的歷史意義
 

此三菱一號館所座落的丸之內地區,係於1890年由三菱的岩崎家族向明治政府所購買。連同有樂町地區合計267ha土地,代價總計128萬圓,分8次支付取得。
 
三菱家族為開發建設此購得的土地,聘請當時訪日的英國建築師Josiah Conder(1852-1920)為顧問,負責建築設計及監造。於東京車站南側,可遠望對側皇居二重橋的「馬場先道」沿線,興建英國風格的紅磚瓦建築物。三菱一號館座落於最靠近車站廣場(中央郵便局現址南側)的區位,於1894年6月興建完成後,陸續於翌年於鄰接「日比谷通」側興建完成三菱二號館。相同建築風格,統一15公尺高度的紅磚三層樓出租辦公建築,在三菱一號館帶領下,於1894到明治朝代結束的1912年的16年間,共完成20棟,構成有別於日本風格,充滿西歐格調的「高級辦公街區」,於當時被稱為「一丁倫敦」。此聚集金融、保險等業務的中樞核心街區,於一世紀前以蘶然壯麗的典雅風貌,帶領丸之內地區發展成為東京CBD,成為一國際化金融中心。
 
日本近代建築之父的Josiah Conder
 

明治政府與Conder於1876年10月簽訂聘雇契約,而同年的3月正值Conder獲頒「英國王立建築家協會(RIBA)」設計競圖的最優秀賞。當時日本政府正積極物色一位能夠託付建築未來發展的外國人選。Conder於1877年1月到職,於工部大學校(現東京大學)造家學(建築學)擔任教師,同時於工部省營繕局擔任顧問建築師參與建築實務。
 
Conder到職後立刻承接許多建築設計業務。1884年參與「官廳集中計畫」之檢討及規劃設計工作。
 
Conder氏乃於英國維多利亞哥德末期培育之建築師,接受過名校正統的建築與美術教育,且在著名建築事務所經歷實務磨練。在設計風格方面,會充分考量區位、建築性格、用途、規模、預算等條件,採取不同的建築樣式,可說是19世紀實力堅強的青年建築師。
 
Conder氏對結構、材料相當嚴格。雖然英國並無地震的顧慮,但對於地震頻繁的日本及軟弱地盤的基礎結構相當費心並確立了耐震結構工法。
 
Conder在日期間的1890年前,受僱公部門之後成為三菱的專屬顧問,總計完成數十棟的建築設計廣佈於日本各地。最早的是1883年於目前千代田區霞關地區內興建的「鹿鳴館」。該館提供為與外國使節交流、舉辦舞會、夜總會、化裝舞會、婦女慈善會等活動場所,成為當時日本高層人士學習,模仿西歐風俗、禮儀之社交中心。此棟二層樓建物之命名乃取自中國詩經之小雅篇,「鹿鳴之宴」以詩歌、音樂等款待嘉賓之意涵,此鹿鳴館於1990年至1933年期間,提供為「華族會館」使用。
 
Conder設計的建築物多數已不存在,但少數私人邸院教堂等仍保留至今。如千代田區「東京大復活教堂」(1884年),港區「岩崎彌之助高輪邸」(關東閣)(1908),世田谷區「岩崎家玉川廟」(1910)。港區「岩崎久彌茅町本邸」(1913),北區「古河虎之助邸」(舊古河庭園大谷美術館)(1917)等。
 
日本明治初期,在日本活躍的外籍建築師不在少數。但就當時的日本而言,係由工部省營繕局一手包辦主要官廳建築的興建,有感於日本人對磚瓦造、石造建築的不熟悉,希望藉由Conder的學識、技術的傳授與實務的演練,能夠有系統的、正統地培養日本建築專業人才,實現西洋建築的都市風貌。
 
Conder在擔任教師的十餘年間,培育了辰野金吾(東京車站的設計人),片山東熊等多位當時日本建築界的重要棟樑,引領日本邁入昭和時代的現代化建築及都市開發建設。也因Conder成功地扮演導師和導航的功能角色被譽為「日本現代建築之父」。

2010年2月的三菱一號館(攝影 丁致成)

三菱一號館的消失
 

1920年於東京車站,行幸通北側興建完成「日本工業俱樂部大樓」及1923年座落於廣場前緊鄰行幸通的「丸之內大樓」完成後,丸之內地區的重心逐漸轉移到行幸通沿線,且因丸之內大樓的設計人為美國建築師,故風格也轉變為方型量體較大的辦公建築,高度則提高為100呎(31m)。此31公尺的辦公大樓陸續出現,形成一不同風貌的街區,有別於「一丁倫敦」,而被稱為「一丁紐約」。
 
業務核心功能逐漸被「一丁紐約」取代的「一丁倫敦」,因建築、設備的老舊、空間格局限制及高度經濟成長的需求下。三層樓紅磚瓦建築陸續被拆除。最早被拆除的是「三菱二號館」,取而代之的是1933年興建完成的「明治生命館」。到1960年代除「三菱一號館」外,紅磚建築已全數消失。
 
1959年三菱地所開始檢討「紅磚建築區改建計畫」,及「丸之內總合改造計畫」,其改造構想包括:
 
1.擴大增加所需辦公空間
 2.建構能符合
 3.汽車交通之街區
 4.維持丸之內辦公街區的整體美觀
 
當扮演丸之內辦公街區原點的三菱一號館於1968年3月23日決定開始拆除時,建築界人士知悉後,速向相關單位及三菱地所提出即時停止解體作業的請求。日本文化主管機構正巧於同年的1968年設立,向三菱地所發出表達「儘可能原址保留,否則應予移地保存」之指示。但有幸逃過1923年關東大地震的三菱一號館終被拆除,逃不過現代化浪潮的衝擊。

 
三菱一號館的重生
 

邁入二十一世紀,日本極力推廣都市再生政策過程中,在站前的丸之內大樓,以嶄新的機能、建築風格呈現,以及受到六本木之丘、中城等大型複合機能景點即將問世的衝擊及危機感的驅使下,三菱地所於2003年正式決定,復建三菱一號館。三菱地所委託日本都市計劃學會組成委員會(委員長早稻田大學伊藤滋教授)檢討復建的目的與意義,提出三面向的建議:
 
(一)復建時應公開資訊,廣泛聽取各界建議
(二)將中庭納入街區整體規劃
(三)發揮日本辦公街區發祥地的歷史地位意象
 
同時委託日本建築學會以歷史建築復建焦點進行檢討(委員長東京大學鈴木博之教授)。因原竣工圖及解體時保存部材,實測圖照片等史料,經確認復建可行,而得以清楚理解Conder設計理念、建築技術、工法等並能傳承給後代子孫,以及原位置復建傳達的都市發展歷史風貌,肯定三菱一號館的重生,所發揮的意義相當重大。
 
Brick Square大樓配置圖

三菱一號館建築風貌
 

此建築為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安妮皇后型式(Queen Anne Style)屬長方平面形式之磚瓦造建物。當時在此建物的帶領下,陸續興建完成磚瓦造的辦公建築,形塑充滿異國情趣的街區風貌,而被稱為「一丁倫敦」。在丸之內辦公街區誕生超越一世紀後,日本各界重新體認到草創當期的思維,在激烈國際及都市競爭的情勢中,深刻醒悟到丸之內源泉所在及必須致力復元三菱一號館的重要性。
 
令人惋惜的是40餘年前將三菱一號館拆除的決策思維,但更慶幸的是土地建物所有權人為三菱地所,此堪稱日本或世界上最有資力的建設開發商,能秉持企業的社會責任全力投入歷史建築的復建,為人們保存珍貴的歷史記憶。在實施復建過程中,憑藉現存的Conder設計圖面,以及進行解體時保留之部材,實測圖及照片等資料,希望忠實地將明治時代的建築風貌呈現。
 
三菱一號館外牆構材的紅磚,為品質與原貌型塑考量,總計達230萬塊的紅磚乃委由中國窯燒業者承製,內部房間格局、走廊、樓梯等一部分予以原樣復元。整棟建物重生後除外部造型內部裝修等,儘可能原樣復元外,乃強化耐震功能。於街角原提供為銀行營業空間使用之一樓,其2層樓高之挑空、櫃台、天花柱樑組構形式,柱頭裝飾等細部裝修,均維持原有氛圍,將提供為音樂咖啡廳使用,其餘提供美術館使用。
 
本 2010 年4月6日的隆重開館將以「莫內與摩登巴黎」為題,以豐富的莫內美術畫作,領先開啟此充滿文化藝術歷史風貌空間序幕。
 2010年2月的三菱一號館(攝影 丁致成)

丸之內Park Building與三菱一號館
 

在此更新基地內,除復建了三菱一號館提供為美術館使用外,尚包括一棟地上34層地下4層之高層辦公棟與2層樓低層的店鋪棟構成之複合機能更新建築,在更新建築與三菱一號美術館之間配置一充滿綠意的廣場,內設置遊步小徑、公共藝術、露天咖啡座等,將扮演丸之內綠洲空間角色。
 
本更新建築高層棟的地下1樓到地上3樓及鄰接的低層棟(Annix),將集中設置店舖、餐廳等使用,4層樓提供辦公標準樓層進深20m,樓層面積超過1000坪之無柱空間及天花淨高 2.85m與15m的自由連接空間,將提供具彈性使用及開?感的優質辦公空間。
 
此Park Building係採環境共生之綠建築設計,以給水型保水性鋪面,水環循系統、超高效率照明、空氣流通窗系統(Air Flow Window System)、冷卻屋頂(Cool Roof)、太陽光電板、地域冷暖氣設施及乾霧裝置(Dry Mist)等達到節能減碳目的。
 
此外,由此更新大樓的1.2層可藉由升降梯通達地下2層通道,連接JR線並經由明治生命館地下通道連接地下鐵。
 2010年2月的三菱一號館室內大廳,目前作為咖啡廳使用(攝影 丁致成)

結語
 

此Park Building與三菱一號館以先進的造型機能,融合傳統歷史文化的質感,創造了嶄新的知性與感性空間氛圍,勢必成為丸之內地區另一具吸引力與魅力的景點,帶動第二階段的都市再生活力。
 
相關訊息請至以下網址查詢http://www.marunouchi.com/brick/
 
建物概要
 

業主:三菱地所股份公司
 
設計監造:三菱地所設計公司
 
竣工:2009年4月
 
主要用途:事務所、店鋪、美術館、停車場、地域冷暖氣設施等
 
結構:S造、SRC造、磚瓦造(三菱一號館)
 
層數:地上34層、地下4層、突出3層
 
地上3層、地下1層、屋頂突出1層(三菱一號館)
 
建築高度:約157m
 
基地面積:約1.2ha
 
總樓地板面積:約205,000㎡(高層棟、低層棟:約199,000㎡
 
三菱一號館約6,000㎡、容積率約1700%
 
事務所:約158,000㎡、店舖約17,900㎡
 
停車位:282位

(本文原載於都市更新簡訊第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