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都市更新新挑戰 本基金會20週年公益講座


本基金會即將成立20週年,為回饋社會,特別在下半年在臺北市中山堂4樓講堂舉辦一系列都市更新公益講座,為20週年熱身。特別針對都市更新近期社會所關注的議題,邀請專家學者來演講,帶來聽眾帶來創新的思考,一同來診視目前台灣都市更新的課題及未來都市更新應有的思維。

繼4月28日邀請台北市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唐峰正董事長演講「都市更新心理念.通用設計新未來」,及發表基金會官網改版內容,為20週年活動展開序幕,唐董事長與大家分享對於這社會充滿許多不自由的空間讓人無法自由,進而開始探討這世界是不是有另一種可能,多一種更自由開放的可能。(詳見簡訊第74期),9至12月每月針對大家關心的議題舉辦講座。
 
9月講座「居住安全與永續的挑戰」
9月20日講座前由本基金會麥怡安主任引言,以都市更新中的居住安全與永續,點出講座主題;隨後講座正式開始,首先由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孫振義副教授演講「用綠建築與都市環境觀點看都市更新」。孫教授同時也是台灣綠建築發展協會秘書長、新北市都市更新審議委員,他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綠建築指標及內容。

第二場講座由台灣建築安全履歷協會戴雲發理事長演講「看不見地方才重要」,戴理事長同時也是結構技師,他從我們身處的台灣地震頻仍,提醒結構安全的重要,說明台灣目前現況的舊思維建築,因傳統工法施工繁複容易錯誤,以人力加工不易精準,以致鋼筋施工品質不良, 而建築物安不安全的重要關鍵在於優良的結構規劃設計及精準確實的施工品質,看不見的地方才更重要。

他緊接著介紹Alfa Safe系統工法,包括一筆箍加工過程、系統化綁紮等,現場展示3D列印的系統工法鋼筋實體模型,讓聽眾更能了解與傳統工法的不同,此外,他也說明建築結構安全履歷認證,均可目前提高建物結構安全。

講座最後,來賓提問綠建築是否比較昂貴?成本是否認列入都市更新共同負擔?戴理事長認為此為相對於工地品質的要求,孫教授也認為不應該比較貴,若跟「烏魯木齊」的工程相比,當然可能比較貴,另若施工品質合理反映在工程造價上,應該可以列入共同負擔,目前也有制震裝置費用列入共同負擔,所以若可對建築解構有所加強、品質得以確保者,列入共同負擔應該不會有爭議。
76期簡訊-2 76期簡訊
孫振義副教授介紹綠建築指標                                           戴雲發理事長說明「看不見的地方才重要」
76期簡訊-1
9月講座來賓合影

10月講座「聯結交通與景觀的挑戰」
10月18日邀請交通專家馮正民教授演講「大眾運輸導向的發展 (TOD) 與都市更新」,以及文化大學景觀學系郭瓊瑩主任演講「景觀都市主義之實踐─都市更新的新向度」。

本場次由丁執行長開場,都市更新最終的目的是在為了實現都市景觀的改善及交通的連結,基金會在20年來,辦理台北車站交九用地開發、板橋浮洲更新及變更、中和線週邊都市更新、捷運圓山站西側更新案、政大都更可行性評估及臺電中心倉庫招商案等,都是希望能落實TOD的規劃理念,另外2001年高雄哈瑪星及鼓鹽水岸地區更新計畫、2013年基隆環港及周邊更新計畫,就是透過更新計畫希望改善都市更新景觀,並在各更新事業中,協助開闢認養綠地公園,如「雙橡園」透過都市計畫變更合併雙街廓整體開發,引導巷道變綠地創造出長春公園,提升住宅環境品質,增進公共利益。

隨後,由馮正民委員介紹大眾運輸導向的發展 (TOD),所謂的TOD是在公共運輸車站週遭600公尺半徑內的行人友善、混合土地使用、及較高密度的開發型態,他特別強調TOD 有三要素,包括:密度(Density)要中高密度,多樣化(Diversity)是混合土地使用,設計(Design)有友善的行人及自行車環境、好的公車接駁系統、共享的停車。

郭瓊瑩主任演講「景觀都市主義之實踐」,她提到「景觀」被視為呈現都市生活環境品質的一種指標或象徵,都市治理績效的表徵,也是城市自明性與觀光吸引力之表徵,更是綠色基礎工程之實踐,她以豐富的案例說明景觀都市主義的實踐,包括對於建築量體高度與視覺景觀保存,都市天際線的管制、老屋活化再利用、通用設計、環境教育,以及配合大眾運輸系統規劃,如何實踐履色廊道、田園都市、水岸規劃、老樹保存、生態都市等環境再生理念,讓來賓大飽眼福。

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蘇瑛敏教授也特別蒞臨,綜合座談時特別分享她聆聽後的感想,她語重心長提到台灣跨領域整合的重要,尤其台灣地小人稠,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問題將變得複雜化,並被無限擴大,單一專業已無法解決特定問題,各種政府委員會、教育學科等應該重新認識其專業分界,以更開放的心態,強化都市發展策略的廣度、向度及深度。
76期簡訊 76期簡訊
76期簡訊
10月講座邀請馮正民教授與郭瓊瑩主任,蘇瑛敏教授也特別蒞臨。

11月講座「都市新與舊共存的挑戰」
11月27日邀請古蹟建築研究專家李乾朗教授演講「台灣淡水古鎮文化景觀共同記憶的形成與滅失」。李教授演講前先由本基金會張志湧主任引言,從都市更新與文化資產的案例切入,說明目前都市更新遇到文化資產產生的衝突與矛盾,隨後由丁致成執行長以「日本古蹟共存開發經驗」為題,介紹日本日本東京車站站區,透過「建新如舊」的手法突顯出其歷史意義;京橋Edogrand更新案、銀座歌舞伎座大樓、表參道之丘如何延續歷史記憶。

講座下半場由李乾朗教授以自身熟悉的淡水地區市容景觀的改變,說明文化景觀共同記憶的形成與滅失,他提到台灣從1980年代以來,城鄉發展失衡問題明顯嚴重,雖在1982年5月公佈「文化資產保存法」,指定一些古建築列入保護並維修,但30多年來,整體成效仍有限,最多只能保存一些單體的古建築,為歷史留下一些見證,就老街聚落或廣大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而言,由於多涉及私有財產的問題,因此保存或再活用的成果並不被肯定。

淡水古老市街與建築依山傍水,有淡水河與對岸的觀音山互相輝映,提供一處適合繪畫的場景,近百年來有許多畫家前來寫生,李老師以這些畫家的畫作,說明淡水文化地景正在的改變、消失中。最後他提到,當共同記憶逐漸滅失後,人與人的疏離感與孤獨感就出現了,過去許多畫家所高度嚮往淡水古鎮的文化景觀,由於都市規畫失敗,景觀未受管控,如今淪落至雜亂無章的地步,不能不說是歷史的悲哀。進入21世紀,兩岸的古老城鎮或鄉村聚落,都面臨巨大的威脅,如何走出成功的一步?將會考驗著人們的智慧。

本基金會何芳子顧問特別參加一同座談,她以臺北市都市更新審議經驗來談此議題,目前涉及文化資產的都市更新案計有8件,大同區長老教會、中山區陳茂通宅、大同區太原路、建成派出所及萬華區楊氏古厝等5案均已確定修正方向,來回若干程序後,預計多花費1至2年時間即可解決涉及文資的問題,但另外北投區陳氏祠堂、大同區彰化銀行北門分行、大安區俞大維故居等3案則仍在評估討論中,有可能阻礙其更新的推動。她認為更新案涉及文資法相關規定時,應不溯及既往,以維護政府誠信保障原則,且現行文資法第14條,對於非所有權人提報具文化資產價值者,應以2005年版程序洽詢所有權人對保存的意願,以維持憲法上對私有財產權的尊重,而對於經指定比須保存的文化資產所有權人應有相關配套補償措施。

您錯過參加公益講座嗎?沒關係,有關都市更新公益講座的精彩內容,包括影音資料及簡報內容,都會上網喔!您可以從本基金會官網「活動紀錄」查詢觀看(http://www.ur.org.tw/activity/record),今年最後一場講座「住宅與居住正義的挑戰」將於12月20日登場,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報名參加。
 76期簡訊
張志湧主任分享都更與文化資產案例               李乾朗教授以淡水市容景觀的改變說明文化景觀共同記憶的形成與滅失
11月講座李乾朗教授與何芳子顧問一同討論「都市新與舊共存的挑戰」。

表1 基金會20週年公益講座一覽表
時間/主題 講題 引言人/演講者
4月28日
基金會網站
改版發表暨
公益講座活動
網站改版導覽暨修法方向
都市更新心理念.通用設計新未來
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丁致成執行長
財團法人臺北市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唐峰正董事長
9月20日
居住安全與
永續的挑戰
都市更新中的居住安全與永續
用綠建築與都市環境觀點看都市更新
看不見地方才重要
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麥怡安主任
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孫振義副教授
台灣建築安全履歷協會戴雲發理事長
10月18日
聯結交通與
景觀的挑戰
都更∙都市景觀∙TOD
TOD與都市更新
景觀都市主義之實踐─都市更新的新向
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丁致成執行長
考試院馮正民考試委員
中國文化大學景觀所郭瓊瑩所長
11月27日
都市新與舊
共存的挑戰
都市更新與文化資產
日本的古蹟共存開發經驗
淡水古鎮文化景觀共同記憶的形成與滅失
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張志湧主任
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丁致成執行長
台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李乾朗教授
12月20日
住宅與居住
正義的挑戰
都市更新與居住正義
台灣社會住宅的發展及未來展望
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董政彰主任
財團法人崔媽媽基金會呂秉怡執行長
 
 76期簡訊
公益講座活動現況

(本文原載於都市更新簡訊第76期)

  • 發布日期
    2017/12/15
  • 發表人
    業務研展部
    主任 麥怡安
    主任規劃師 廖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