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2018年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的升級再出發


社區營造在臺灣走過二十餘年,臺北長年在各位夥伴們的努力耕耘下,逐步發展出「在社區定著、在社群流動」的都會型社造特色。自2003年市政府著手推動社造中心相關營運計畫,數十年來,中心扮演起舉足輕重的角色。這一路走來的夥伴們,包括臺大城鄉所的老師們、群邑的政育老師、太玥工作室的耀東老師、珍宇設計的琦庭老師,而在面對社會快速變動、交織共融的世代,社造學會的永展老師擔負起臺北社造關鍵六年的轉型推手,共同面對社會及政策的轉型,在城市中創造活躍的社會力量。2018年起,社區營造中心秉持過去眾人的討論與協力團隊共同努力,將以嶄新的面貌、更細緻的專案分工呈現!

過去一年,臺北市都市更新處與社造中心共同嘗試一系列「類社會共識實驗」,透過舉辦大、小多場的社造沙龍, 邀集數百位在臺北從事「社區相關」的工作者,共同對話描繪「都會型社區營造的樣貌與特徵」,仿效「維基城市」的精神,建構社區永續的集體願景。其中,我們嘗試以「一個共同前提、三個當前課題」作為共識歸納與延伸討論:「共同前提」是,無論角色是地緣社區、議題社群、抑或游走社區與社群間的中介組織;無論工作是社區營造、社會設計、抑或社群創新。我們共同的角色都是這城市裡的「社區夥伴」。「課題一」是,既然都是「社區夥伴」,那麼「社區共同體」的集體想像與合作,是都會型社造推動的下一步。「課題二」是,「社區共同體」合作可能性,如何轉譯成「日常經濟」,透過社會經濟的各種形態帶動社會資本的累積與經營的永續。「課題三」是,當前都會型社造面臨的挑戰為「資源整合」,而資源如何整合,第一步則須由市府跨局處從事社區工作的整合與協調開始做起。

2018年,奠基於去年精彩的社區營造公共對話,我們認知到,一路上共同為臺北社造努力的先進與夥伴們,對於都會型社造在公民社會中賦予的期待甚深,因此,臺北市都市更新處今年起也逐步轉型社區營造的專案計畫,擔負起延續、統籌社區營造中心的功能與業務,在社區營造點的媒合與培力上,將以共享、互助的社會經濟出發,嘗試社區集資,讓社造擴大回應公民參與並累積社會資本;在社造人才培訓,將以「都市再生x社區營造」精神籌辦「都市再生學苑」,從當前臺北市多元的空間議題培訓有志參與公共事務的市民們加入社造工作的行列;並持續以去年城市社造沙龍的辦理型態,邀請大家共同一起為城市發展的進行式解題;從各社造專案計畫間,期盼發揮「政策智庫」的效能,於跨公私部門間通盤檢視與改進;社造中心的基地「仁安醫院舊址」在累積數十年空間能量後,除持續作為臺北社造諮詢窗口,今年起更將嘗試透過引進青年社群夥伴與銀髮志工在仁安醫院舊址共同工作、實驗共創,延續社造在臺北市的頂真精神。

最後,再次感謝為臺北社區營造努力的先進與夥伴們。社區營造的參與,不僅是公私協力的夥伴關係,其後設社會價值,是創造社群協力的公共關係,其中參與的每一位新朋友、老朋友們,都是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活躍的一份子!

連 絡 人:謝主任秘書明同、胡科長如君
連絡電話:02-27815696、02-27813096

點此觀看新聞連結

  • 發布日期
    2018/04/02
  • 發表人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 關鍵字 都市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