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北市首創公共政策戶外開講
「大同再生計畫」吸引上千民眾及地方團體參與
臺北市大同區包含老臺北人口中的大龍峒與大稻埕兩地區,早期因水陸貿易運輸,造就大同區商鼎繁華榮景。但今日的大同區,卻面臨都市機能品質亟待提升、亟需仰賴整體性都市再生計畫指導、振興傳統產業與活化文化歷史街區、期待具改變性的交通基盤建設、發展地區文化觀光及如何善用水岸景觀資源等課題。
為使大同區都市再生,市府整合現地豐富水綠、產業、交通、文化歷史及創意氛圍等資源,為大同區量身訂做屬於大同區的再生計畫,7月25日晚上在日新國小舉辦「大同再生計畫戶外開講」活動,就各項發展議題進行意見交流,彙集眾人對於大同區未來再發展的想法。
當日由柯文哲市長宣示以「開放政府、全民參與、創意團隊」與市民共同打造大同區的未來,續由林欽榮副市長、都發局、產發局、交通局及觀傳局局長接續說明相關政策方向,揭開市府推動大同再生計畫的序幕。這也是繼6月社子島之後第二場公共政策戶外開講活動,說明會吸引1,600名民眾、民意代表及地方團體到場參與。
大同再生計畫內容主要希望透過公辦都更提供公共住宅,同時思索建成圓環再發展及推動市場改建更新議題,改善地區環境品質、強化老舊社區機能,並以水岸遊憩及綠色人本交通為發展策略,振興傳統產業引入青創氛圍,藉由文化觀光及特色商圈整合行銷,重塑地方發展脈絡。未來持續透過設立社區規劃師工作室駐地長期經營與溝通,廣納市民參與意見,逐步實踐再生計畫願景,打造大同區的「大同再生計畫」。
「大同再生計畫」構想及推動重點策略地區
臺北市大同區包含老臺北人口中的大龍峒與大稻埕兩地區,早期因水陸貿易運輸,造就大同區商鼎繁華榮景。但今日的大同區,卻面臨都市機能品質亟待提升、亟需仰賴整體性都市再生計畫指導、振興傳統產業與活化文化歷史街區、期待具改變性的交通基盤建設、發展地區文化觀光及如何善用水岸景觀資源等課題。
為使大同區都市再生,市府整合現地豐富水綠、產業、交通、文化歷史及創意氛圍等資源,為大同區量身訂做屬於大同區的再生計畫,7月25日晚上在日新國小舉辦「大同再生計畫戶外開講」活動,就各項發展議題進行意見交流,彙集眾人對於大同區未來再發展的想法。
當日由柯文哲市長宣示以「開放政府、全民參與、創意團隊」與市民共同打造大同區的未來,續由林欽榮副市長、都發局、產發局、交通局及觀傳局局長接續說明相關政策方向,揭開市府推動大同再生計畫的序幕。這也是繼6月社子島之後第二場公共政策戶外開講活動,說明會吸引1,600名民眾、民意代表及地方團體到場參與。
大同再生計畫內容主要希望透過公辦都更提供公共住宅,同時思索建成圓環再發展及推動市場改建更新議題,改善地區環境品質、強化老舊社區機能,並以水岸遊憩及綠色人本交通為發展策略,振興傳統產業引入青創氛圍,藉由文化觀光及特色商圈整合行銷,重塑地方發展脈絡。未來持續透過設立社區規劃師工作室駐地長期經營與溝通,廣納市民參與意見,逐步實踐再生計畫願景,打造大同區的「大同再生計畫」。
「大同再生計畫」構想及推動重點策略地區
計畫項目 | 計畫內容方向 |
強化老舊社區機能 | 以公辦都更搭配中繼住宅為手段,提供公共住宅。 配合「公辦都更標竿計畫」,利用台銀捷運圓山站、蘭州斯文里整宅、文萌樓周邊地區、E1E2玉泉公園臺北郵局等4處公辦都更基地,搭配明倫國小中繼住宅基地等指標性基地,提供優質公共住宅。 |
國順景星里社區培力都更計畫 | 以「淡水河跨堤公園」及「老屋新用計畫」作為老舊社區創新規劃新亮點,透過公辦都更,加速國順里及景星里的都市再生。 |
建成圓環再生發展計畫 | 廣納地方意見,作為後續規劃設計及再生發展之參考。 |
積極辦理市場改建更新 | 更新老舊傳統市場,如大龍國宅及市場更新、永樂市場改建等,改善整體市場經營環境。 |
振興傳統產業引入青創 | 跨區融合南大同 (手作產業)及北大同(特色美食)地區特色,共創大同盟再生聚落,提升地區產業軟實力。 專案輔導大龍峒商圈活化、大稻埕創意生活產業發展、鐵木臻風華再造街區等,提案補助5大特色商圈,提供育成青創協力、傳產策略聯盟、通用設計導入、商圈空間串聯、特色飲食聚落、創意加值經濟等6大加值服務。 |
建置綠色交通網絡 | 建構大同5橫5縱地區路網系統,藉由捷運、公車、自行車道、人行步道等與YOUBIKE擴點計畫,形成智慧綠色人本交通路網。 增設北區轉運站,形成北區門戶計畫交通樞紐。 |
塑造文史觀光特色 | 形塑特色商圈,除公有閒置空間改變用途外,透過修法鼓勵大稻埕特色街區成為臺北都會區首創民宿專區,藉由國內外文化觀光整合行銷,打造友善旅遊環境。 |
打造水岸景觀廊道 | 利用近水地理優勢,發展淡水河岸景觀藍色公路。 進行水岸環境疏浚計畫,提供藍色公路穩定航班,活化豐富河岸觀光遊憩資源。 |
設立社區規劃師工作室 | 選定蘭州國宅旁稅捐處閒置房舍、URS44、蘭州-斯文里整宅、明倫國小做為市政溝通平台,強化市民參與機制。 首創設立社區規劃師工作室駐點,面對面溝通,建立公私部門對話平台。 |
政策方向說明後,現場有20位民意代表及民眾登記發言,提出包含建成圓環再生、大同388公園、擴大後站商圈、大龍峒商圈、公辦都更等意見,市府跨局處專案小組也一一回應。藉由說明會,讓市民思考,臺北需要一個什麼樣的大同區。
柯市長特別強調,儘管目前已經有規劃方案,但不限於此,與地方民眾的溝通才是最重要的,唯有了解民眾的想法和需求,市府才能夠解決大同區再生的問題。後續將由社區規劃師駐點工作室持續滾動蒐集意見,並透過社區工作坊、調查訪談等持續討論大同再生的共識及未來。有關「大同再生計畫戶外開講」相關內容詳見臺北市政府及臺北市都市更新處網站。


蘭州國宅旁稅捐處閒置房舍作為社區規劃師駐點工作室


大同再生公共政策戶外開講
(本文原載於都市更新簡訊第67期)
-
- 發布日期
- 2015/09/15
-
- 發表人
-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