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都市再生學苑結業,學員亮眼成果展現高度社區工作熱忱,為城市注入新能量!


北市更新處今(20)日於社區營造基地(原仁安醫院)辦理108年「臺北市都市再生學苑」結業式暨成果經驗交流會,現場由學員親自進行成果導覽,更藉「圓桌議題工作坊」交流本年度課程涉及之都市再生議題,以及對於培訓機制與課程規劃的回饋建議。今年度共計48位學員取得修課證書,並由更新處方處長親自頒發,肯定學員的參與及精彩成果,鼓勵未來能持續投入社區及公共事務,共創更多元的都市價值。

今年六組實習組分別運用不同創意方法,實踐共同思考聚焦後的社區議題解方:「艋舺城市博物館」盤點萬華後車站特色商店,透過在地微旅行導覽、影音訪問,記錄萬華在地青年的聲音;「小屋串連」利用二手工具自行製作木作書架、多功能餐車等社區介入工具,並擔任社區木作遊戲坊助教,傳遞共享理念;「老舊街區再生」以斯文里社區公園垃圾堆放問題出發,藉訪談、影像紀錄及快閃活動的辦理,引發居民對公共空間的關注;「創意翻轉城南」透過微旅行導覽活動帶領民眾作伙了解板溪里人文歷史、飲食生活及都市更新議題;「社區影像紀錄」運用影像記錄仁安醫院騎樓粿仔伯的人生故事,帶出週邊社區逐漸被淡忘的記憶;「食物研究圖書館」研究飲食地域性所衍伸的發酵文化,並製作各式酒麴作為最具日常感的社區介入橋梁;每件成品皆是飽含學員滿腔熱忱的心血結晶。

臺北市都市再生學苑邁入第二屆,首度嘗試透過面試事先了解學員學習動機、關注議題及對社造的期許,量身打造課程規劃,更據以協助媒合學員所需之社造資源;課程則以實習作為主軸,使學員經由更長時間的社區蹲點,共同勞動凝聚共識,扎實的從實地觀察、與社區交往的過程中,使實習議題充分醞釀。

更新處方處長表示,秉持著成立的初衷,今年學苑持續致力於都市再生資源的跨域整合,開辦結合社區營造、整建維護及更新重建內涵的「通識課程」,引導學員跨域學習,理解都市再生的豐富面向。此外,透過「Open Green打開綠生活空間改造」、「城市歷史發展脈絡」及「人本環境」等都市再生議題連結社區營造的三大系列課程,深化學員對於社造的認知與想像,開啟更寬廣的視野,以回應都市中存在的多元議題。仁安醫院舊址更設為學苑的固定場館並轉型為社造基地,以學員學習成果策展豐富空間內涵,為原有歷史氛圍渲染學苑活力,並提供學員與社區、社群多元交流、媒合的場域,期待各式的議題在此發酵。

今年度學員的背景及關注的議題豐富多元,不少是一開始便帶著明確的志願而來,在培力過程中經由充分的對話、腦力激盪與身體力行,可能更加堅定理想,也可能因此找到新的方向,不論收穫為何,這段培訓歷程皆是未來行動的重要養分。都市再生學苑將背負同樣的使命持續培力,並透過社區營造基地的開放與共享扮演支持角色,期許能源源不絕,為城市注入新能量!

相關資訊請持續關注「臺北市都市再生學苑」facebook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peURI/),亦可電洽粉紅豹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王小姐02-2700-7055或更新處經營科陳小姐02-2781-5696分機3135。


連 絡 人:胡科長如君
連絡電話:02-27813096

點此觀看新聞連結

  • 發布日期
    2019/10/20
  • 發表人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