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基隆市都市更新推動政策

基隆市位於台灣頭、人口約37萬,且為東亞重要天然良港,但90%以上丘陵山坡地,腹地狹小,都市機能、設施已無法因應需求,且住宅老化。本府於2002年劃定數個更新地區(合計165.49公頃),由於基礎設施、流動性不足,且未有創新動力,城市再生轉變速率慢。使得以匡定都市更新地區的方式,都市再生成效不彰,這亦是國內出了臺北、新北面臨的都市再生課題。

市府研擬基隆市區再生規劃軸線


基隆努力找出自我優勢 補強劣勢
檢視過去台灣都市更新案例,主要著重於個別基地更新的引資,投資額大並不代表有市場性,且集中在單點基地的拆除重建,缺乏對都市機能、都市街區整體之活化。另在更新過程中,如何平衡街區的在地人文特色,在在顯示既有的都市更新手段,應有更創新手法。

因此,第一步務必先檢視自己有哪些優勢與他城競爭,找到自己的定位,如何強化優勢及補強劣勢,突破困境並提升都市競爭力,才能找到致勝的關鍵,都是基隆必須面對的課題。基隆市政府從都市再生的角度,將都市更新法制放置框架中,作為實踐城市再生的積極性工具,打造創意、文化、宜居的都市環境。

基隆都市再生策略
基隆市政府於2015年底推動都市再生策略案,重新審視郵輪觀光、工業4.0智慧城市和公民社會等新契機下,檢討基隆目前所面臨都市再生課題。同步,都市發展處於2016年4月25日正式成立都市更新科,並積極研議相關措施,唯有多管齊下,方可讓老舊社區與閒置土地空間得以活化,逐步帶動基隆都市的再生與轉型,相關說明如下:

(一)制定都市再生戰略A計畫,並密切掌握策略與戰術關係的運用與應變。其次,透過都市再生資源的盤點及中央資源的引入,納入民眾參與機制共同討論地區的發展,藉由創意行動產生創新動能,尋找新的都市再生類型,也就是都市再生B計畫。

(二)基隆建築物多緊鄰山坡地及河谷地、市區建物多有窳陋、鄰棟間隔不足、街道狹小妨礙交通,在韌性城市觀念及都市防災體系(防火、防震、防崩等),積極建構從都市計畫、通盤檢討、都市更新計畫垂直整合,納入都市更新專章評估執行可能性,以作為後續都市更新事業之指導;亦可透過都市更新計畫擬定過程中,評估環境現況、限制條件等因素,回饋到都市設計、都市計畫及通盤檢討內容之進行調整。

(三)制定因地制宜的都市更新自治法規,以提升在地落實的可行性。並積極向中央爭取預算成立都市更新輔導團,辦理在地專業人員培訓以及一般民眾政策宣導,以助於都市更新政策之推動。

(四)另外,過去認為積極推動都市更新業務即成立都市更新專責機構(都市更新處或都市更新科),惟僅多以行政程序之協助,因基於市府財源及組織員額限制,人數編製不足,且人員任用僅侷限於都市計畫、建築、地政、經建行政等職系,未能納入法律、經濟…等領域專業人才;因此,市府將積極與中央政府討論成立公辦都更機構(駐地推動辦公室)之可行性,以解決地方財政提供穩定財源、配置足夠員額及多元配置專業人才,以強化都市更新業務推展執行力,並藉由中央政府跨部會的協調整合能力,地方政府並積極配合共同推動。

觀光發展將成為基隆啟動都市再生關鍵
世界上有許多都市與基隆一樣面臨都市老化與城市競爭的考驗,如何善用不同策略讓城市得以再生與轉型,例如鹿特丹是港都並受限於地形發展、巴賽爾及洛杉磯均屬首都之外的邊境(衛星)城市、馬德里同樣面臨都市老化的挑戰,他們卻能在既有的侷限中找到本身的定位,藉由實驗性、開放性、創新性的手段為都市突圍,並在世界發光發亮。

目前的基隆正在轉型,經調查郵輪進出基隆港旅客人次從2014年58萬人次成長到2015年69萬餘人次,基隆港郵輪停駁次數高達全台89%,已為台灣郵輪母港,在不久的將來內港將成為東亞地區之郵輪母港。相信基隆觀光發展將為我國下階段觀光加值的重要機會,後續仍需國家重點規劃,積極落實,正是基隆啟動都市再生的關鍵能量。

(本文原載於都市更新簡訊第70期)

  • 發布日期
    2016/06/15
  • 發表人
    基隆市政府都市發展處
    都市更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