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懷念張隆盛署長

 


聽到多年老友張隆盛先生過世的消息,心中充滿了不捨。他的離開,讓這社會又少了一位有為有守,有理念有擔當、有遠見又能實踐的領導者。他這一生在公的層面橫跨了好幾個對台灣極為重要的領域,退休之後除了以民間力量協助推動都市更新制度專業體系的建立,全心追求自己對人文藝術和野生動物的愛好,淡薄權與利,所展現的君子風範讓人景仰。
 
我特別想回顧一些台灣國家公園發展早期的重要事蹟,因為若不是他在營建署長任內勇於承擔、想盡辦法克服重重困難,台灣國家公園的發展必然會晚很多年開始,有些國家公園甚至可能會因各方角力無法擺平,而功虧一簣。
 
張隆盛署長在七年半內成立了墾丁、玉山、陽明山、和太魯閣四座國家公園。台灣各國家公園的設立歷史,有很多官方的檔案與媒體報導可供後人瞭解,但是每一座國家公園成立背後實際需要付出的努力和克服的困難,正式的國家公園發展史往往只會簡單帶過。例如:在中央政府核定劃設國家公園範圍時,範圍內的土地都已有原主管單位,尤其最早成立的幾座國家公園,往往被其他單位視為是來搶地搶資源的,各單位之間的心結與矛盾,難免讓業務執行需要額外的協調和謀和。連台灣大學當年都極力抗拒,不允許玉山國家公園使用台大實驗林的土地來建設管理處和遊客中心;大部分原來支持國家公園的台大教授,此時也無法公開表示立場。一直僵持到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成立了四年多以後,台灣大學才同意撥讓塔塔加0.3公頃的土地給玉山國家公園建遊客中心。大家可以想見當年張署長是在如何艱辛的狀況下,帶領著團隊成功設立了四座國家公園。
 
很多人認為「天時、地利、人和」是成就大事業的必要條件。但這幾天我在想,其實每個世代都有很多能人,差別只在於這些能人願不願意介入公共事務而已。或許人格特質對「地利」的影響較小,但有些人好像真能創造「天時」和「人和」,這些人能凝聚他人來共同努力,有能力突破障礙、創造機會、達成任務。張署長的見地、領導能力、和努力不懈,讓他能促成不同部會首長間的共識,他的廣納建言、求才若渴,也吸引了眾多學者和各界有識之士願意和他一起追求理想。在國家公園事業的發展上,張隆盛署長聚集了人才,掌握了天時,為台灣奠定了極好的基礎。這過程有很多經驗讓當年曾一起奮鬥的人津津樂道,下面我想舉幾個例子跟大家分享:
 
一、新中橫公路穿越八通關的危機
背景:行政院在71年5月6日頒佈觀光資源開發計畫,指示規劃設立玉山國家公園,但是當時行政院已在推動十二項建設計畫(69-74年),包括要新建三條東西橫貫公路,其中新中部橫貫公路預計要穿越玉山地區八通關一帶。
 
民國70年初謝孝同在玉山地區做大型哺乳動物調查時,發現公路局正在當地做路線測量。他回台北後透過經建會蔡勳雄的安排,在70年2月14日向經建會副主委王章清、公路局局長、觀光局局長等人簡報,說明規劃中的新中橫會穿越許多地質不穩定的地帶,經濟上並不可行,交通上也不必要,同時更會破壞臺灣保存最完整、範圍最大的自然資產。王章清副主委當即指示工程暫停,待進一步釐清狀況後再定後續行動。

70年10月營建署邀請環境規劃經驗豐富的美國專家James A Roberts博士來台,協助評估新中橫計畫路線與交通需求,並於10月15日向王章清副主委簡報。他建議不採用原規劃路線;若有實際交通需求,可考慮利用既有的楠溪林道和梅蘭林道,即可由塔塔加鞍部經南部橫貫公路到達台東。而當時此兩個林道僅差幾公里即可相通。

71年4月,張隆盛署長率領眾學者與作家馬以工、韓韓,陪同政務委員費驊,經建會副秘書長張祖璿等人前往勘查八通關草原。事後兩位作家在報章上陸續發表文章,社會大眾由此略知新中橫公路建設對八通關古道和高山生態系的可能破壞。

71年11月29日張署長由黃萬居陪同,駕單輛吉普車一直開到楠溪林道盡頭,以便瞭解楠溪林道的狀況。

72年2月4日張署長邀請張豐緒政務委員,經建會蔡勳雄,多位相關學者和新聞媒體代表前往探勘楠溪林道與梅蘭林道,中間需徒步穿越沒有車路的林區。當日適逢大雨,林道上偶有巨石滑落,林試所從梅山前來接駁的車輛也陷在泥濘之中許久才得脫困。但在楠溪林道的末端,同行多人有幸目睹一隻藍腹鷴雄鳥,從車輛前面緩步橫越林道。當年藍腹鷴還是極為稀有怕人,此經驗讓眾人興奮不已。

72年6月國家公園法施行細則公布,明定:「國家公園計畫實施後,在國家公園區域內,已核定之開發計畫或建設計畫,……應協調配合國家公園計畫修訂。」由於玉里玉山線會穿過玉山國家公園核心地帶,與國家公園生態保育精神不符,張署長積極向行政院提出說明,更多次邀集專家團隊前往會勘。經建會於72年10月同意闢建新中橫玉里至大分段,至於大分至玉山段則待選定新路線後再議。

73年7月12日,張署長邀請馬紀壯、張豐緒、趙耀東、郭為藩、周宏濤等五位政務委員,由王鑫、徐國士、呂光洋等教授,美國專家謝孝同,經建會蔡勳雄和營建署葉世文、黃萬居等人陪同,前往塔塔加勘查,瞭解新中橫之興建會給玉山國家公園帶來那些可能的衝擊,可能導致台灣珍貴的高山生態環境那些破壞。此趟現勘不但讓幾位政務委員對台灣山地的珍貴與脆弱有所瞭解,也進一步凝聚了玉山地區應該以保育為優先的共識。

74年7月行政院邀請海內外學者專家召開國家建設研究會,討論的議題包括新中橫是否應興建。與會者雖有一位支持興建公路,大部分學者專家都認為宜進一步仔細評估。

75年3月18日行政院決定放棄興建新中橫公路玉里玉山段,80年後政府預算也不再涵蓋此項目。在張署長的帶領之下,歷經數年的奮鬥,玉山國家公園終於為台灣保住了這一片無可取代的自然資產。

二、立霧溪和太魯閣千鈞一髮
除了新中橫,當年每座國家公園都面臨著重大的挑戰。有些問題出在國家公園的設置目標與其他單位的規劃有抵觸,有些爭議則出在自然資源保育和經濟開發最大利益之間的矛盾。
 
背景(一):台電計畫在立霧溪上興建20餘座水壩,攔截立霧溪上游各支流,彙整水量後用來發電,預期能產生的電力為160MW。68年台電已開始在立霧溪各支流建施工道路,包括興建隧道等。此計畫會導致立霧溪的溪水大量減少,不但會影響太魯閣峽谷的泥沙淤積狀態,也會嚴重地影響峽谷生態,但總發電量卻少得可憐。
 
此計畫被外界發現之後,立即引起社會各界極大的關注。此時營建署正在進行太魯閣國家公園的探勘與範圍規劃,而立霧溪乃是太魯閣峽谷的靈魂。營建署開始領導搶救太魯閣峽谷的努力。
 
張署長多次邀請學者、藝文界、和新聞媒體代表前往瞭解。關心太魯閣的各界人士更陸續在報章雜誌發表意見,反對立霧溪水力發電計畫。72年7月22日張署長陪同經濟部長趙耀東、內政部長林洋港、政務委員費驊、立法委員謝深山、郭榮宗等人聯袂前往太魯閣勘查。73年3月台大土木系教授為台電進行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完成。營建署乃委託台大地理系張石角教授對此環評報告書進行分析瞭解,張教授發現並指出此報告從基本架構上就有嚴重錯誤,因此結論認為沒有重大環境影響並不恰當。環保署於74年7月21日完成審查此環評報告書,結論認為此開發案必然會對太魯閣峽谷造成嚴重環境影響。74年9月衛生署也邀請專家學者前往太魯閣,在現地檢討張教授所提出的各項質疑和考慮,以作為經建會決策的參考。經建會75年3月5日審查會議的結論是擱置此發電計畫,行政院乃於75年10月決定擱置此發電計畫。這一場纏鬥了數年的太魯閣保衛戰終於得以落幕。
 
背景(二):71年行政院核定崇德為礦業發展預定地,台塑預定要在該地投資設置水泥廠和人造石墨電極廠。72年台電上書希望政府不要把崇德劃入國家公園範圍。
 
現在大家把台積電視為護國神山,當年台塑即使不是護國神山,王永慶對政府的影響力也絕對不容小覷。台電要求不把崇德納入國家公園範圍,但崇德的地理位置就在立霧溪口。若大家每次從太魯閣出來面對溪口時,看見堵著溪口的是一個水泥廠,是會散布粉塵的高大煙囪,對太魯閣國家公園的體驗,必然會大打折扣。
 
在72年7月經濟部長趙耀東、內政部長林洋港、政務委員費驊、立法委員謝深山、郭榮宗等人前往考察之後,連經濟部長趙耀東都表示應該要以太魯閣國家公園的景觀為重。72年8月經濟部成立太魯閣國家公園礦業開發與景觀保護專案輔導小組。73年1月18日營建署邀請國際知名的景觀專家瑪哈博士來台協助評估,瑪哈博士認為崇德不宜設置水泥廠。為此王永慶立即召開記者會,強力反駁。終於,行政院在75年12月26日駁回台塑在崇德設廠的申請,也為太魯閣國家公園保留下美麗的河口景觀與生態環境。
 
三、 陽明山的七星山氣象站
背景:交通部中央氣象局74年1月申請在七星山主峰頂設置氣象站。行政院74年5月30日核定陽明山國家公園計畫,指示兩個單位進行會商。
 
七星山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核心地帶,是特別景觀區,是陽明山國家公園內僅存景觀良好且沒有雷達、天線、或其他人工建築的山頭。若開路設置氣象雷達等人工設施,不但會限制遊客活動空間,也會對該區的生態環境有重大衝擊。而中央氣象局在七星山設氣象雷達的目的僅是輔助既有的氣象資料,因此應有其他地點可供選擇。
 
74年10月15日交通部提出在七星山設氣象雷達的地點選擇和施工計畫,內政部請台灣大學地理系張長義、大氣系蔡清彥、和電機系黃鍾洺三位教授組成團隊來研究所提專案。歷經多次協商,兩單位各自秉持立場相持不下。經建會乃於76年4月8日決議,同意交通部在七星山上設置台灣北部氣象雷達站,但山區聯外道路以既有步道為限,避免新闢道路,以及對景觀破壞和遊客活動之限制應減至最低等等。
 
陽管處乃同意交通部進行測量、設置臨時性直昇機停機坪、臨時性搬運施工材料之索道等,但要求七星山頂除塔台外其餘站房均應移至山下,要依國家公園法施行細則提出環境影響評估報告,包括說明雷達電波是否會影響遊客安全,並要求登七星山之遊客和步道不受影響。
 
中央氣象局在77年自行取消在七星山頂設站的計畫,另外選擇了瑞芳的五分山為設站據點。
 
這幾個案例讓我們清楚看見,台灣的國家公園能夠在很短的幾年內就得到國際的高度肯定,絕對和張署長積極地領導著優秀的工作團隊有密切關係;有他做後盾,這個團隊才能對外抗拒各種壓力,對內積極落實各種重要計畫。
 
張署長為了國家公園的發展,絕對是求才若渴,對重大項目更不惜邀請國際專家來台協助評估或參與規劃。先後曾有數位很有經驗的國際專家對台灣國家公園的規劃有重要貢獻,包括前面提到的環境規劃專家James A Roberts博士,美國知名的生態規劃大師和白宮環境顧問Ian McHarg教授,和美國國家公園署丹佛規劃中心的副主任John Bright。當張署長遇到年青具有專業、又對台灣國家公園事業有興趣的國際人士,也常給他們參與工作的機會,例如紐約大學法律系畢業又有耶魯大學森林環境碩士的Tom McHenry。此位年輕人除了參與國家公園相關的工作外,也曾大力協助台灣野生動物保育法的起草工作(他日後成為有名的環境法律師和佛蒙特法律學校的院長)。至於東海大學畜牧系甘素善博士(S. Lee Campbell)提出復育台灣梅花鹿的建議,更立即得到張署長和張豐緒政務委員的支持,尤其因為國際自然生態保育聯盟多年來一直在關切台灣是否對梅花鹿採取了任何保育行動。也因此自73年開始,梅花鹿復育成為墾丁國家公園的重點工作之一。
 
結語:
記得曾聽到一些年青人質疑國家公園設立在營建署下面的妥當性,懷疑張署長當年是為了自己的野心而搶下這項業務。有關國家公園體系為什麼會設在營建署之下,《台灣國家公園史》裡提供了官方的說明。我則聽過一個小道消息,說當年行政院開會時沒有那個單位願意接手負責這項新的業務。由於內政部正要成立營建署,張隆盛將任這個新署的署長,就指派他承擔起主導國家公園發展的責任。我認為當年由張隆盛署長接下國家公園事業,絕對是台灣的福氣。
 
大家是否好奇,在這些年的奮鬥中,張署長難道都不曾受到各種巨大的政治壓力?
 
73年出版的大自然雜誌裡有一篇張署長介紹國家公園的文章。他說:有人問,台灣面積有限,人口密度高,劃設國家公園豈不妨害經濟發展?在文章裡他說明了自己的看法:
『 。。。人類追求物質生活,為經濟發展而享用豐富的大自然,必須考慮到人類本身及後代子孫的生存環境。如果經濟發展的目標是為了人類的幸福與社會的需要,則資源保育的目標即保證這些供應延綿不絕。因此自然保育對人類有重大之關係,蓋「人類無限的建設與創造能力,是相等於同樣巨大的破壞與毀滅力量」。過去為此,現在與未來也是為此。。。。』
 
或許因為他這種理念,張署長在為國家公園奮鬥的那些年,一直能秉承著初心,堅守崗位,承擔起別人無法或不願承擔的,沒有向各種壓力低頭。
 
現在張署長已先我們而去,相信他必然會繼續追求興趣在地球各處旅遊。我要說一聲,LS,一路好走。非常期待未來能有機會與你再續前緣。
 
劉小如
寫在張隆盛告別追思會前夕

  • 發布日期
    2021/05/17
  • 發表人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退休研究員 劉小如
  •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