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從震災重建看老舊公寓更新


九二一震災距今已滿11年,對於社會大眾而言記憶或許已經模糊了。但對於曾經參與救災與重建的人來說,是一輩子無法忘記的。都市更新曾經在災後重建發揮了重大的功能,使將近百棟住商大樓得已恢復其機能。不過,今天大家談起都市更新重點總是放在可以賺多少錢,或者可以分回多少坪數。甚至政府的政策也強調要讓住戶不出錢換回相同面積,往往忽略了更新重建的基本目的是建造安全舒適的家園,同時為都市創造美麗的風貌,更忘記社
區更新的基礎是社區組織與鄰里關係。
從災後重建更新的經驗,我們學到許多重要的教訓。對於現今老舊公寓的都市更新有相當大的啟示:

老舊公寓安全堪慮,不符合社會需求
九二一震災時,我們看到不少三四層樓的老公寓或透天厝地面層完全被破壞不見了,二樓變成一樓的慘況。這些房子是三、四十年前所興建的所謂「販厝」,只求廉價不問品質。主要的問題在於當前建築技術規則耐震設計的
要求較低,施工不良或建築基礎不深,一樓無法抵抗地震橫向扭力。

不只是公寓,舊大樓也不見得安全。台灣早期的工程偷工減料是常態:混凝土的磅數不足、海砂含量過高、鋼筋綁紮不確實、使用幅射污染鋼筋、建築平面設計不對稱造成耐震能力差等等問題。再加上國人在室內裝修時常任意敲掉有結構作用的牆或樓板,這都造成舊大樓的問題很多比公寓更嚴重。
不只是結構安全的問題,住在老公寓中的老人家及殘障人士是最令人同情的。以80歲的一位老長輩來說,由於不良於行每次上下樓要花數十分鐘,如今越來越少出門了。40年後全台灣有超過400萬的老人,有半數以上是住在這樣的環境中,這已經是個社會問題了。老公寓的更新改建,不應只是看房地產增值,而應該是從解決安全與社會問題著眼。

趁災難尚未發生即推動更新
從九二一重建的經驗來看,當災難發生後再談重建,往往考慮不周詳只求快速重建,無法成就理想的家園。就以本會第一個推動的災後重建案來說,東勢鎮「名流藝術世家社區」本身基地較小且不方整,希望整併周邊倒塌的透天厝一起重建,但是由於事前完全沒有溝通過,一但談起重建彼此的互信基礎不足,雖然溝通了二個月還是無法達成共識。名流的災民在急切回復生活的需要下,不願再等待耐心溝通就自行重建了。名流藝術世家的鄰居在看到工程啟動後,才感到非常後悔當時沒有一起規劃重建,但為時已晚,只好自己單獨興建,因此也就喪失了一個可以改造都市的機會。
都市更新追求的不只是蓋新房子,還希望在重建時能夠為整體都市創造更好的機能,更美的景觀及更完善的管理組織。這些理想只有在沒有災難時才能冷靜理性地思考、溝通。一旦災難發生,很多理想是會被放棄的。天災「危機」是否能變成都市改造的「機會」,端視我們事前的準備有多少。

(名流藝術世家完成更新重建)

社區組織、和諧信賴是更新的基礎
九二一震災發生倒塌的社區將近有三百處,但真正能迅速有效完成重建的只有百處。其原因何在?重點在於社區居民是否有運作良好的社區組織與和諧的關係。最早完成更新重建的社區,例如:「東勢名流藝術世家」在震災
前年年獲得台中縣公寓大廈管理委員會評比的第一名,居民和諧同心,因此二年半就完成重建;「霧峰太子吉第」戶數雖高達190戶,但是組織嚴謹,平日就常交流聚餐和樂融融,在一個月內就簽到大多數住戶的同意書;「東勢文心帝國(原王朝一期)」住戶相互支援有團結的氣氛,經過重建之奮鬥過程住戶彼此更是成為莫逆之交,達成100%同意換地更新的共識。

(名流藝術世家本有機會與周邊房屋一起整體更新重建)


霧峰太子吉第更新重建後)

然而,像「東勢東安里本街」的更新雖然有一群熱心的居民犧牲奉獻推動,但跌跌撞撞竟然花了10年才完成,原因就在於原本社區缺乏社區組織,還有地方派系政治的矛盾,才阻礙了重建的進行。而其他無法完成重建的社區
大多缺乏良好的社區組織,人與人之間缺乏互信的基礎。

(東安里本街更新重建竟花了10年才完成)

一棟都市更新的房子不是由磚頭和水泥所塑成,而是由人們的互信與合作所造成。但可惜的是現今的社會互信是最缺乏的。特別是在台北都會區,很多人住在社區中10年了還不知道隔壁鄰居是誰,很多公寓大廈收不到管理
費,有人不付公共設施的維修費用。大多數的中低層公寓並沒有正式立案的管理組織。人情的冷漠與組織的缺乏才是都市更新最大的阻礙。


都市更新是社區的「解體」還是「凝聚」?
日本不少的更新事業值得我們學習。以東京代官山同潤會住宅的更新ADDRESS為例,這個社區有345戶三層樓的住戶,更新前老鄰居已經共同生活了70年。透過「町會」這種社區組織形成了更新改建的共識,才成立「再開發組合」(即更新會),所有的決策都是透過全體大會的討論決定。更新工程期間大家怕分開散掉了,還搭建了臨時房屋住在一起,完工後大家仍然住在一起要做一輩子的好厝邊。工程期間發生了阪神大地震,他們寧可減少分得的房屋面積,也要追加預算增加制震設備。這樣的更新雖然經
過20年,卻是社區居民一輩子的驕傲,沒有人願意搬走,是社區的「凝聚」過程。
台灣目前大都會的社區更新看起來比較像社區「解體」的過程。更新前大家本來就互不相識,即使住了幾十年的老鄰居也沒有什麼感情。要談到更新很多人爭相要做「釘子戶」,不在乎得罪鄰居阻礙了更新進行,反正要到最高價錢更新後也不再住在社區中,更新完成後很少住戶留在原地。很多學者批評都市更新是趕走窮人或破壞社區,不過我認為是原本的社區結構脆弱才是問題的核心。

結語
當政府拋出了老舊公寓改建容積加倍的政策,我們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政府終於展現出對於都市更新的重視。憂的則是台北都會區這麼脆弱的社區組織如何能夠走向一個合諧健康的更新過程,否則就會變成投資客炒作
房價的藉口,而老舊公寓更新是永遠不會實現的。
九二一更新重建的經驗及日本更新重建的經驗,對於目前在推動中的老舊公寓改建應該是最好的借鏡。如果大家想要實現更新改建的理想,應該從走出家門去認識社區鄰居,建立良好的關係做起。

(本文原載於都市更新簡訊第47期)

  • 發布日期
    2010/09/20
  • 發表人
    丁致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