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都市更新事業回顧分析
2008年的全球金融風暴對於各產業的負面影響在同年第四季逐漸的發酵,失業率、GDP及進出口量等經濟指標樣樣是怵目驚心,以台北市核發建照案件數而言亦是連三年下降。然而,在2009年如此險惡的經濟環境下,似乎看不出金融風暴對台北都會區的更新案量有所影響,台北市依然維持高檔,台北縣則是急起直追!
台北縣市仍最為活耀
回顧2009年全國都市更新事業的實施動態,如同2007年一般,除了台北縣市以外其他縣市繼續沈寂,核定實施的28件更新事業全部位於台北都會區,20件位於台北市;8件位於台北縣。或許是其他縣市土地供給仍然順暢充裕或都市更新所常見的集合式住宅的市場不易被接受等原因,僅僅是高雄市終於送出了第一件都市更新事業計畫申請案。(詳表1)
以台北市而言,延續2008年持平地核定實施了20件更新事業,連續三年20件左右的核定案量,顯示了更新事業推動在台北市呈穩定發展的情況,但另一方面是否也隱含了台北市更新審議的服務能量呈現緊繃的窘境,導致雖然
事業概要的申請案量不斷高幅成長,而核定實施案件量僅能持平,其審議會、幹事會或都市更新處各個審議環節、機制是否有調整的可能值得研究。在台北縣部份,相較於2008年的3個案件,2009年可說是呈倍數成長的核定了8個案件,令人驚艷。(詳表2)
北市南港大翻身,北縣板橋領風騷
以更新案分佈區位進一步分析,台北市的12個行政區中以南港區7件為最高,政府對南港的各項重大公共建設與投資除了引爆房地產的上揚,也同時帶動此區的都市更新,讓昔日的黑鄉居然大翻身,在2009年核定的案件中南港佔了35%排名第一。
台北縣方面,更新條例頒布這12年來,總共核定實施了26件更新事業,2009年就核定了8件,佔總數超過30%。
其中板橋就佔了3件,其他則是中和、永和、新店及新莊。事實上,就過去的統計數據而言,在台北縣29個鄉鎮市中,核定實施的更新事業僅發生在除了前述板橋等五個市外在加上土城及淡水這7個市鎮而已。或許是受新板特區的重大計畫影響,光是板橋市就有14件核定的更新事業,比例高達五成。
都市更新仍僅是等待成長的嫩芽
雖然都市更新條例已頒布推動了12年,但從去年2009年開始,報章雜誌各大媒體開始大幅報導都市更新的各種投資、獲利等利多面新聞,而部份房仲業為了提高物件的流動與業績,行銷手法上都讓中古屋都變成了所謂的都更屋,甚至出現麵粉比麵包貴荒謬市場,尤其是台北市,幾乎是遍地黃金,處處可都更。其實,這其中地主存在著對都市更新過高期望的嚴重迷思。
乍聞之下,彷彿以為政府長年推動都市更新政策終於奏效與普及,事實上並非如此。都市更新在台灣仍屬萌芽的階段,若排除當年因九二一震災住宅透過都市更新途徑重建,以目前的更新法令設計機制,著實僅能誘導不動產市場較為活絡的台北都會區,其他縣市尚難推動都市更新。
即便是在台北市,都市更新佔總體營建開發市場仍是非常小的比例,但有逐漸增加之趨勢。以2009年台北市商業、辦公及住宅類所核發的357張建照來看,同年核定的更新事業案僅有20件,占僅僅的5.6%而已。這顯示都市更新案件佔整個台北市不動產開發行為中,比例仍然相當低。當然,該比例從2004年的1.43%至2009年的5.6%,每年皆有大幅成長,尤其在2007到2009這三年。但進一步觀察,並非是都市更新案核定件數增加,而是一般的建案案件數減少,或許可解讀成都市更新的確是一個穩定的新興市場吧。總而言之,都市更新不若大家所認知的那麼蓬勃,但的確是一個穩健成長的新興市場,期待2010年能少一點畸形、謬誤、病態的資訊,讓台灣都市更新這剛萌發出來的嫩芽能在健全的經濟社會環境下成長茁壯。
(本文原載於都市更新簡訊第45期)
-
- 發布日期
- 2010/03/01
-
- 發表人
- 麥怡安
-
關鍵字 都市更新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