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實地參訪案例2:清溪川

不僅是景觀工程 是結合都市再發展、行銷的社會工程
清溪川都市藍帶與清溪川文化館參訪紀實
 
近年來首爾市最為國際間矚目且獲得最多市民認同的更新計畫,非清溪川的重建工作莫屬。配合本次交流會議,主辦單位也特別安排與會人士親臨清溪川水岸空間,親身體驗都市藍帶空間的重現,如何帶動起周邊的整體更新發展。

 
在結束吉音及彌阿等大型住宅社區的參訪行程後,與會團員首先到達位於總長5.84公里清溪川計畫末端的清溪川文化館。該館除見證了在李明博市長一手主導下,歷經3年、花費近四千億韓元,將被覆蓋在高架橋下的清溪川打開重現的歷史工程外,更作為首爾市向世人展示其城市文化與再生願景的整體行銷據點。館內陳列透過影像、模型、多媒體等媒介,讓參訪者瞭解清溪川對於首爾市民的意義,絕非僅為高架橋拆除改建為都市藍帶而已。清溪川在歷代君王的整治、淤積加蓋做為道路、高架道路到重現水岸空間的過程中,實際已成為一條與首爾市民緊密連結的生活臍帶,而伴隨改造計畫的成功,未來更將是一條拉起河二岸商業、文化與生活空間的拉鍊。
 

景觀、生態、文化延續與都市基盤設施的整合
 
走出文化館沿清溪川漫步前行,自漢江引水後再自源頭徐流而下的清澈溪水,復育了水岸的生態系統,使得周邊的平均風速較往常快了50%,空氣潔淨度提升,空氣顯得清新許多。市民也欣喜地發現,河流中已有小魚洄游,白鷺、野鴨和翠鳥等也在此棲息,同時各式公共藝術與休憩設施的規劃更提供了首爾市民日常生活的遊憩空間,也讓人在都市叢林中可以享受蟲鳴鳥叫的舒適感受。清溪川上21座橋樑,除連接了二岸的交通與生活,各具特色的造型也一一與歷史記憶與形式做了適當的回應與轉換,以其中長通大橋為例,不僅可以作為露天音樂廳,順著溪流旁便是著名的「文化牆」,上面展示了五位韓國知名藝術家的作品,把清溪川變成了一條文化長廊。同時除了深僅30公分的溪水外,二側道路下方隱藏設置了首爾市的引水與防洪管道,讓都市機盤設施與生活空間做了妥善的結合。
 

全民認同與參與的營造過程
 
「以復原城市與河川的自然面貌」為主軸的清溪川計畫,從2002年7月起為期一年的計畫規劃期中,首爾市政府歷經約700場的說明溝通會,以搬遷期間提供協助與貸款的方式,說服沿路商家將店面搬遷至東大門的足球場,同時讓該處成為首爾著名的跳蚤市場。工程期間另一重要的關鍵便是如何改變市民的交通使用以及小汽車的用路習慣。工程單位透過妥善的工程規劃與分期推動,加上首爾的大眾捷運系統以及公共運輸系統也逐步完備,都是本案能在減低交通衝擊並獲得市民支持而成功的重要推手。
 
帶動周邊商業發展 有效提升經濟效益
隨著清溪川改善工程的完工,及位居起始點的東亞MEDIA中心,SK大廈(36層,156米),YOUNG PUNG大廈(25層,100米),Kor Am Bank(20層,106米)等高層建築爲首的前端貿易中心陸續興建完成,當地周邊地區的房地產價格也呈現上漲,與之前相比,清溪川附近的房價已經上漲了12.6%。當我們跨過三一橋,雖然面對的是東側兩三層高、匯集上萬戶經營消防設備、機械工具商家的不協調景象,但襯以背景的新建高樓與氛圍,相信每位首爾市民看到的都不再是敗落的現況,而是對未來發展願景的期待。

 
從清溪川經驗 放眼台灣未來發展
見諸清溪川的經驗,其中強大的政府資金挹注、交通、水源條件、地理、道路、土地使用等實質條件均的完善配合絕對是成功之關鍵。反觀台灣都市的更新,如何學習本案成功經驗,並轉移至台灣特有的國情及都市條件,讓台灣的都市能在21世紀創造類似的歷史傳奇,相信是每個參訪團員於回程中不斷咀嚼思考的議題。
 
(本文原載於都市更新簡訊第36期)

  • 發布日期
    2007/10/20
  • 發表人
    基金會主任 林雲鵬
    基金會研究員 廖美莉
  •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