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2025大阪都更新之旅 收穫豐碩

本基金會赴日本大阪梅北、御堂筋沿線考察

本基金會為拓展同仁國際視野,於今年(2025)9月14日至9月19日展開為期6天5夜的大阪考察行程。本次考察適逢大阪萬國博覽會(以下簡稱萬博)舉辦,基金會考察團(以下簡稱考察團)於前兩日至萬博展覽會場,體驗來自全球的文化、科技與創新,並思考其對城市發展及社會課題的啟發。考察團結束萬博參訪後,隨後深入參訪大阪梅北地區、淀屋橋周邊都市再生案例,以及中之島、難波車站前及御堂筋沿線的都市人行開放空間整備案例。

考察團於萬國博覽會合照(張智堯攝)
 
考察團於萬國博覽會合照 萬國博覽會參訪 各展區設計玲瑯滿目爭奇鬥艷
考察團首先於9月15日至9月16日兩日參訪萬博,本次為在日本大阪舉辦的第二次萬博,前一次舉辦是在距今55年前的1970年。萬博作為全球交流的平台,不僅展示全球創新成果,也透過展區的設計探討未來社會的重要議題。本屆萬博的設計亦向1970年致敬,例如部分展館造型取材自當年代表性的「太陽塔」,呼應其象徵「過去、現在與未來能量」的精神。同時,建築與材料策略上也展現了傳承與創新:1970年以鋼構與現代主義建築為主流,而今(2025)年則以永續與自然材料為重點,如以大規模木構造打造的「大屋根環(Grand Ring)」,展現對環境共生與世博實驗精神的延續。考察團透過觀摩各國展館的展示與互動設計,親身體驗不同文化與創新科技,並思考其對社會的影響,以及在城市發展中融合科技、回應社會需求、解決都市共同課題的可能性。 
萬國博覽會會場(張智堯攝)
 
象徵萬博精神「多樣而統一」的大屋根(張智堯攝)

大阪新地標 Grand Green Osaka 都市開發案例
考察團於考察第四天(9月17日)上午在安藤友昭先生以及日本大林組的協助下,前往Grand Green Osaka模型室了解「梅北地區開發計畫」(以下簡稱梅北計畫)的計畫背景。

梅北計畫早期為大阪交通樞紐的JR梅田貨物站舊址,由於貨物站的功能遷移,這塊位處大阪市中心,面積達24公頃的寶貴土地得以釋放出來,該區域也被譽為「大阪市中心最後一塊黃金地段」。

梅北計畫共分為兩期進行,第一期開發地區位於大阪車站正北方約7公頃的土地,並於2013年正式開幕營運,即為著名的Grand Front Osaka(相關介紹請詳本基金會簡訊第66期)。第二期開發地區則於2015年啟動規劃,面積約為19公頃,該區域以「綠色與創新融合基地」為核心理念規劃,故以「Grand Green Osaka」為名。

梅北公園(左)、Umekita Green Place(中)及 Grand Front Osaka(右)(張智堯攝) 

梅北公園及Grand Green Osaka南館(張智堯攝)

安藤先生在介紹時特別說明,實際上Grand Green Osaka規劃啟動時,第一期規劃已完成數年。縱使在第一期規劃階段時已有整體構想並辦理國際競圖,但為了再次確認整體規劃的合理性,故舉辦了第二次的國際競圖。最終決定為提供更好的都市空間,並能確保周圍商業量能的前提下,將二期規劃範圍中最有價值的核心地段規劃為現今的梅北公園。
 
產業創新及辦公共享空間 參訪Jam Base、Knowlege Capital
在考察團聽取完梅北計畫背景後,安藤先生及日建設計安排考察團實際參訪Grand Front Osaka及Grand Green Osaka的內部重點設施。在KMO株式会社營運團隊的帶領下,考察團依序走訪具「知識據點」精神的Knowledge Capital(知識沙龍)與Jam Base(跨產業社群辦公空間)。兩處設施皆是為了符合「特定都市再生緊急整備地域整備方針」指導,透過規劃共享空間、引入多元產業、設計跨領域合作組織等方式,實踐「不同領域、專業、知識相互碰撞,藉以產生創新概念」的核心理念,藉以提升大阪的國際競爭力。

Knowledge Capital由KMO株式会社與Knowledge Capital Association共同運營,背後股東包含三菱地所等Grand Front Osaka的開發企業。其營收來源來自商辦空間出租與會員費,並因符合「都市再生緊急整備地區」政策原則,獲得較優惠的樓地板面積分配,使其能以低於市價的租金吸引企業進駐,穩定支持營運。

與此相對,Jam Base則著重於跨產業社群辦公空間的運營,透過會員制與共享空間設計,聚集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鼓勵企業、研究者、創意人跨界交流。 

Jam Base內部空間(張智堯攝)
 
參訪梅北公園
下午考察團隨日建設計的平山友子小姐來到已部分完工的梅北公園。梅北公園作為大阪車站周邊最大綠地,周邊以空中廊道串聯LUCUA 1100、梅北GREEN PLACE至南館GATE LANTHANUM入口。從GATE LANTHANUM的懸掛式螺旋樓梯往梅北公園望去更能體會到「Grand Green Osaka」設計的核心概念:「用豐富的綠意,溫暖擁抱人們」。

目前公園北面仍在施工中,公園內結合水景、緩坡草地、步行橋與季節花木,構成可與大阪車站直接連結的開放綠地。尚未完工的北園區域包含水池、瀑布及跨越公園的景觀橋梁等,以及串聯梅北公園全區的空中步道,該步道將連結南北兩側高低層次的綠地與建築群,讓行人可穿梭於樹梢與建築之間,俯瞰整體園區景觀。這些設施目前由大林組、竹中工務店、竹中土木特定建設工事共同企業共同進行施工,預期在2027年完工。屆時整個梅北公園會全面亮相,將成為大阪市中心最大規模的城市公園之一。 

Grand Green Osaka梅北公園(張智堯攝) 

梅北公園望向Grand Front Osaka (張智堯攝)

平山友子小姐向考察團導覽梅北公園(張智堯攝) 

Grand Green Osaka 梅北公園部分尚未完工園區(水池、瀑布)(張智堯攝)

Grand Green Osaka 梅北公園部分尚未完工園區(張智堯攝)

INOGATE Osaka及JP Tower Osaka案例參訪
在結束梅北公園的參訪後,考察團隨後分別由日建設計的林宜樺小姐、澄川真紀小姐協助導覽Inogate Osaka以及JP Tower Osaka。

Inogate Osaka與JP Tower Osaka分別於去(2024)年的6月、7月開幕營運。同為坐落於大阪車站周圍的開發個案,兩處案例的營運不只帶動周邊商業活力,更透過地上與地下空間的緊密連結,展現大阪車站作為「關西空港大門」的都市定位。例如JP Tower Osaka在其東南方連結大阪車站出入口設計的開放式廣場,藉由直接從地面層連通地下空間,不但使人群能自然的進入交通及商業設施,同時也打造了舒適的地下廣場空間。 

Inogate Osaka(前) 與 JP Tower Osaka(後)(張智堯攝) 

JP Tower Osaka保留舊有郵局立面(張智堯攝)

林宜樺小姐翻譯澄川真紀小姐導覽內容(張智堯攝)

淀屋橋站周邊案例
在經過前一日密集的走訪梅北計畫案例,考察團於9月18日上午跟隨日建設計先行聽取「淀屋橋站西地區第一種市街地再開發事業」(以下以開業名稱淀屋橋GATE TOWER簡稱)的計畫簡報及開發歷程,隨後來到淀屋橋周邊參訪具有「御堂筋玄關」別稱的「淀屋橋Station One」及「淀屋橋GATE TOWER」。

淀屋橋作為大阪金融與商業核心,以GATE命名有做為大阪主要道路御堂筋的「玄關」及國際化「起點」的意義。大阪市亦針對御堂筋側街道進行特別規範,例如需依照街道特色設置特色店鋪,以及規劃二層樓高的騎樓通廊等,以創造全新街道景觀並提供可停可走的迴遊步行空間。

「淀屋橋GATE TOWER」規劃為地上27層、地下2層的辦公商業複合大樓,地下1層可與淀屋橋站連通,預計於明(2026)年完工。「淀屋橋Station One」為一棟地上30層、地下2層的複合式耐震設計商辦大樓,可透過地下1層連通御堂筋站,同樣作為淀屋橋門面的「淀屋橋Station One」,以one命名除了有希望是地區第一之外,也有期望融合生活工作為一體的構想。  

考察團聽取 淀屋橋GATE TOWER 計畫背景 (張智堯攝)

考察團與日建設計合影(張智堯攝)

淀屋橋GATE TOWER 與淀屋橋Station One(張智堯攝)

日建大廈一號館
之後考察團沿御堂筋前往日建大廈一號館進行參訪。日建大廈一號館為1968年完工的地上7層辦公大樓,是日建設計及日本政策投資銀行集團推動的「Zero-Energy Renovation」專案第一彈,以環境性能提升為主的整建維護代表案例,日建大廈一號館已於今(2025)年3月完成環境改修,並取得ZEB Ready(日本的「近零能耗建築」分級)與BELS(日本的第三方建築能源效率標示制度)等級6,不僅重獲現代商務功能,更兼具減碳效益,是整建維護非常值得參考的案例。
 
日建大廈一號館(張智堯攝) 

考察團聽取日建大廈導覽內容(張智堯攝)
 
考察團於日建大廈前合照(張智堯攝)

中之島地區、御堂筋沿線及難波車站前廣場
下午考察團在永田兼一先生及安藤先生帶領下,從中之島開始沿淀屋橋、御堂筋沿線直至難波車站實地走訪大阪市近年對於該區域”還路於行人”的規劃成果。中之島地區作為大阪市中軸,河川縱橫、水岸匯聚、公共與文化設施密集(例如大阪市中央公會堂、東洋陶磁美術館等),早期該地區車流量大,人行動線狹小,人車爭道造成安全隱憂。透過大阪市推動「中之島通步行者空間化(公園化)整備」,將中之島通部分路段改為行人專用或車輛受限通行,強化行人迴遊動線與道路安全性。中之島主幹道路目前在許多區段已經成為類似「人行空間+廣場」的配置,原本被車輛佔據的路面,部分改為可休憩、停靠、活動的滯留空間,讓行人可以更自在地在中之島公園、中央公會堂、展館之間漫步。 

安藤先生解說中之島行人空間(張智堯攝)
 
中之島行人空間(麥怡安攝) 

 考察團於中之島合影(張智堯攝)

御堂筋是大阪市最主要的南北幹道,沿線長期是商業、金融、零售密集區。道路空間在過去長期以車輛為主,車行線數眾多、停車與車道配置強勢,行人空間並未被充分重視,大阪市為了讓御堂筋從「車導向幹道」轉向「人的街道」,在2019年制定了「御堂筋將來願景」,目的是將御堂筋逐步改造為以人優先的街道。在此框架下,近年推動了「側道步道化」工程,把原本兩側靠邊的車道調整為人行步道與停留空間。工程自2023年啟動,至今(2025)年3月心齋橋至南海難波站道路段東西側道路段已陸續完成,最終期望2037年御堂筋(從淀屋橋到南海難波站約3公里的路段)實現完全步道化! 

御堂筋側道尚未改建路段(心齋橋至淀屋橋段)(賴思汎攝) 

御堂筋「側道步道化」成果(心齋橋至南海難波站路段)(賴思汎攝)

難波是大阪的核心交通樞紐與商業集中區,車站前道路往來人潮及車流繁雜,其行人空間缺乏完善規劃,站前動線被汽車、出租車、接駁車等占據。在大阪府、大阪市與南海電鐵的合作下,從2020年起將難波站北出口的轉運道與車道空間進行重組,創造出站前「行人友好廣場(Namba Hiroba/Namba Square),該廣場於2023年11月正式開幕,占地約6,000平方公尺,中央約2,400平方公尺作為活動空間,可供擺椅子、舉辦節慶活動、映演展示等,另外透過空間重組也調整了原本的出租車、巴士迴轉道與車道配置,以減少與行人的衝突,改善交通導引效率。 

難波站前廣場(麥怡安攝) 

難波站前廣場導覽(張智堯攝) 

難波站前廣場合影(張智堯攝)

結語
特別感謝永田兼一先生、安藤友昭先生,以及日建設計協助本次行程安排與接待,讓基金會本次考察能順利圓滿完成;同時也非常感謝日本大林組、KAO團隊、Grand Front Osaka業主與營運主的詳盡導覽,讓考察團成員都能更深入了解案件歷程與內容。同時,感謝一起參與本次考察行程的開新工程顧問有限公司陳大引董事長、國營臺灣鐵路股份有限公司企劃處江明宜處長、艾奕康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康本裕董事,以及國美建設股份有限公司黃映捷副理於本次考察行程中分享及協助!有關參訪個案將於後續基金會簡訊與官網詳細介紹,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參閱。

(本文原載於都市更新簡訊第107期)

  • 發布日期
    2025/10/07
  • 發表人
    業務研展部
    主任 王敏先
    主任規劃師 呂振瑜
    資深研究員 陳盈汝
    規劃師 張智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