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霸王卸甲:淨零整維永續新解方
近年來,臺灣城市面臨的最鮮明課題之一,便是「老屋多」。依據內政部統計,臺北市屋齡逾30年以上的建築物比例已超過七成,其中不少為中高樓層的大型社區。這些建築曾經象徵時代的榮景,然而隨著歲月的侵蝕,卻逐漸暴露出安全隱憂與環境適應的困境。最具代表性的問題之一,便是高樓外牆磁磚的剝落。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建材,在風吹雨打數十年之後,逐漸失去黏結力,一旦墜落,便足以對行人與車輛造成重大威脅。另外牆磁磚掉落的新聞也屢見不鮮,且有日益增多之情形,主要幹道不時傳出磁磚砸傷路人車輛的意外。對於居民而言,這不僅是維護不便,更是揮之不去的公共安全陰影。建築物原本應該是「庇護」的所在,但當外牆變成「不定時炸彈」,整建維護便成為城市必須正視的課題。
外牆拉皮:延年益壽的必要選擇
在眾多整建維護方式中,「外牆拉皮」最具代表性。它不僅是外觀翻新,更是結構體質的修復。透過移除剝落磁磚、加強基底結構,再以高耐候塗料或新式建材覆蓋,能有效延長建築壽命並降低後續維護成本。相較於拆除重建的高成本與長時程,外牆拉皮屬於「不搬家、不停電、不停水」的工程模式,住戶在原居環境即可見證家園的蛻變。對於屋齡四、五十年的高樓社區而言,這不僅是安全必要,更是延年益壽的務實抉擇。
案例啟示:士林雙子星大樓
以士林捷運芝山站旁的「雙子星大樓」為例,這處屋齡 46 年的雙塔型住宅共有 220 戶,長年因外牆磁磚剝落而困擾居民與鄰近行人。身為交通要衝的地標建築,社區最終凝聚共識,全體屋主同意參與臺北市政府「公辦整建維護試辦計畫」,並順利完成建築師評選。值得一提的是,本案採用的新工法,係將新立面材質直接貼附於原有磁磚牆面,不僅大幅減少工程廢棄物,還能有效提升建築的隔熱效能,兼顧安全、美觀與環保,同時也解除磁磚剝落的公安疑慮。外牆拉皮透過導入隔熱塗料、低碳建材與節能工法,降低能源消耗,使老舊建築在延壽的同時,也能接軌淨零轉型的國際趨勢。換言之,整建維護不再只是單純的「修補」,而是推動既有建築邁向淨零的永續轉型路徑,以最小的社會成本實現都市機能的復甦與強化,並逐步建構更具韌性的城市空間與安全環境。此案展現三大意涵:第一,社區自助人助進行整建,再搭配政府政策與補助的推動,成為成功關鍵引擎;第二,居民透過民主參與討論,凝聚共識,克服社區對公共空間「漠視無感」的僵局;第三,專業建築師與施工團隊的協力參與,確保工程兼顧安全、美觀與永續,正是都市治理中「公私協力」的具體實踐。

整建維護前現況(資料來源: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整建維護後模擬圖(資料來源: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公安之外:淨零與永續的增值
外牆拉皮的價值並不限於公安。隨著全球追求淨零排放,整建維護已成為實現永續城市的重要途徑。傳統磁磚不僅施工耗能,後續清潔亦仰賴高空作業,增加碳足跡。相較之下,新型塗料與綠色工法具有高自潔性與隔熱防塵耐候效果,不僅能減少熱吸收,降低空調能耗,也在長期使用中減少維護所需的能源與成本。換言之,外牆拉皮既能解除磁磚掉落的安全疑慮,也能同時實現「節能」與「減碳」。它不只是美學工程,更是符合2050淨零願景的「建築延壽術」。城市建築轉型術:「霸王卸甲」的妙喻,即是當老屋卸下斑駁的磁磚與風化的外衣,就像卸下過時的甲冑,換上嶄新的外觀與綠色工法,建築得以重生換新;既是對過往歲月的告別,也是迎向永續未來的契機之最佳寫照。
永續新解方:整維作為政策工具
長期以來,都市更新多以拆除重建為主,但在地狹人稠、共識不易凝聚的臺北,「整建維護」應被視為另一條高效益的閃電策略。透過補助與制度設計,鼓勵社區採取外牆拉皮、結構補強、增設電梯等方式,不僅能迅速回應安全需求,更能讓建築存量在低碳工法下持續發揮效能。「霸王卸甲,淨零整維」不僅是一種隱喻,更是一條實踐淨零的新路徑。當老屋卸下風化外衣,換上新生盔甲,不僅保障公共安全,更點亮城市風貌。外牆拉皮不是單純修補,而是從公安到永續的全面解方。唯有把整建維護納入都市治理的戰略工具,臺灣的城市才能在應對老屋安全挑戰的同時,也肩負起邁向淨零排放的全球責任,邁向「安全可居、永續共榮」的新未來。
(本文原載於都市更新簡訊第1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