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一個建築系學生 ​在東勢鎮地震災後 ​調查心得

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研究生蘇士豪
 
本文寫作的動機要感謝「都市更新基金會」與「原成國際規劃公司」給了我們這個機會,可以參與東勢鎮重建計畫中有關基地環境調查的部分,並一起同心協力達成目標,更讓我們有所成長;然而未來重建之路漫長—東勢加油。

基地調查對一個建築系的學生而言,這是一個基本動作,但在針對常以台北地區為設計基地調查範圍的文化大學建築系學生,在921集集大地震之後,到了東勢鎮作震災後調查,卻是一種全新的體驗。

調查的主要工作內容
1.調查東勢鎮受災狀況,以及瞭解受災的災民安置情形。
2.將都市計畫圖與東勢鎮現況建物與道路作比較,以確認調查範圍內的現狀以及人手適當調度。
3.劃分成十個區域,分組做現場調查以及測繪,並完成現況調查記錄圖:記錄每一街廓中整體建物受損情形,以便作為重新規劃時,所採取的方式是以原地重建或者整體更新的參考資料。
4.調查範圍內有關路面隆起或凹陷、公共設施受損情形(路燈、電線桿)的記錄圖表與建物損毀狀況,記錄其位址、樓高、結構方式、受損程度等等,並將各街廓現狀及損毀建物作拍照存檔的記錄。
5.將十個區域調查記錄圖作修補,並彩色影印拼成東勢鎮全圖以利下一步規劃作業進行,以及將各街廓現狀及損毀建物拍照記錄製成整理表以供規劃作業的查閱資料。
6.將東勢鎮受災後調查記錄圖套繪在都市計畫圖上,並做成電腦檔,以利後續規劃作業,及.製作東勢鎮受災後的建物分佈狀況模型。

震災調查中,有幾個現象值得省思

1.這是天災而非天譴:
每一個人均要有心理準備,而且政府更要有計畫的來防範台灣的這種特殊地理特質,否則真是很慘痛,令人刻骨銘心。

2.東勢鎮是一個氣候與環境良好的地方性都市聚落:
而不是一個都市化程度高的山城,因此有空地,也沒有火災的問題,所以,災後的安置可以迅速進行,也沒有進一步的災害產生。

3.正確資訊的不易取得:
在調查過程中,居民會對我們這些調查人員頻頻發問:例如房屋安全鑑定、我們的動機、他們的需要、幫助他們反映民意等等,感覺居民的不安定性仍是非常高,也就是對於正確資訊的不易取得,故在政策宣導方面應再加強;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午休息時,地方的居民主動拿水果請我們吃,顯示東勢當地的人情味相當高。

4.公共建築倒的最多
從東勢的高工、國中、國小等等受到重創的情形看來,真正需要檢討有關建築設計的問題(長型配置、懸臂式樑、結構系統不健全、短柱現象等等)與施工品質不良的問題(鋼筋綁法不對、箍筋密度不足、混凝土強度不夠等等),並要訂立新的設計與施工規範,並希冀真正能由這次慘痛的經驗換取教訓。

5.都市更新條例的重要性:
都市更新因牽涉到眾多土地所有人與居住人的權益,所以施行起來會遇到層層困難,但是,若遇到集集震災所導致大規模地區受到毀壞,這變成一個非常需要的措施,來協助當地居民加以重建。

6.重建計畫推動的主體應交給地方:
這次調查的用意是要給下一階段規劃東勢的資訊,從計畫流程上各個團體均能各師其職,並在專業的部分也能掌握其水準,但在日後的重建階段我個人還是比較擔心在社區營造上民眾參與不足的部分,不管是地方政治上、社區文化上、經濟產業上、人際關係上等等的問題,均要經過重重的考驗,容易導致整個重建計畫推行不易,但這一種學習的過程,相信我們累積出一個好的經驗。

7.理想與現實的落差:
台灣較偏遠的地方都市計畫真是符合建築界的一句俗諺:『紙上畫畫,牆上掛掛』,也又再一次得到印證,常常是很多都市計畫事業中應開闢的計畫道路根本都沒作,而讓我們在調查過程吃盡苦頭,應該藉由這一次重建計畫來檢討都市計畫,並要有配套的財務計畫才行。

8.廢棄物問題:
震災後所產生大量廢棄物,目前是依緊急命令臨時棄置在河川地,若不作適當的處理,會對當地環境造成傷害,例如回收處理再利用技術的引進。

最後,我認為各校的建築系所應能走出校門,不自限於象牙塔中,而能與所在的地方相結合,一起成長,以求能針對這個地方過去與現在的問題和潛力作檢討,以提出改善之道,並能對未來的發展的遠景畫出藍圖,例如應把各縣市的綜合發展計畫的擬定,以及地方上基本資料的建置與更新維護工作,都交由所在地的相關建築系所來作,而不是像我們如此臨時空降的作法。其實,我想這也是社區總體營造的精神之一,更是未來自主化的發展潮流。

(本文原載於都市更新簡訊第5期)

 

  • 發布日期
    1999/11/01
  • 發表人
    蘇士豪
  • 關鍵字 災後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