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都市再生理念以打造台北城 專訪台北市更新處林崇傑處長


臺北市更新處林崇傑處長自去(2009)年4月上任以來,除對於臺北市都市更新之推動不遺餘力外,更期待能透過都市再生的概念,打造全面性的都市更新政策,提升臺北城市的競爭力。以下是本會訪問林處長的內容。
 

林處長上任至今對於臺北市都市更新推動的心路歷程與感想?
去年接任的時候發現都市更新最根本的問題,其實時是大家對都市更新的態度,都停留在單一基地的更新改建。但是目前全世界對於都市更新的觀念已在改變,不是單純的基地改建的課題,而是把城市結構組織再改造。簡單來說就是透過都市再生的概念,才能有效進行城市再發展,同時提昇城市的競爭力。因此如何強化都市更新的效益和提供全面性的都市更新工具,以達到都市再生的目的,就是目前迫切需要進行的改造。

目前臺北市都市更新推動之成效與遭遇課題?
目前臺北市都市更新推動的課題,第一個就是如何更有效率的去推動重建的個案。依據過去核定個案的統計,送件至核定平均需花費1200多天,其中1000天其實發生在實施者與住戶之間的互動和處理溝通協調,其他大概120多天是在行政部門的工作,光是補件的時間可能就佔1、2個月的時間,所以承辦科實際作業時間大概只有3、40天。也就是說更新過程中遊戲規則不夠透明化,造成實施者與地主溝通協調過程太長、重建推動效率的緩慢。
第二則是台北市多數都是既有的建築,而有七成是20年以上的老房子,要全部拆掉重建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就必須透過整建維護的工具。但過去整建維護在推動上的效能有限,民眾對這一方面並不是太重視,所以如何有效宣傳與提高誘因就成為整建維護工具的當務之急。
第三就是都市更新條例相關法令的限制,使都市更新無法發揮更大的效益,臺北市有是全台灣唯一的更新處,因此應該有些行動和作為來帶動全台各縣市及中央在推動都市更新示範的效果。

未來更新處陸續將推動的都市更新之政策與方向?
一、擬定都市更新市民手冊
為了讓都市更新的資訊更加的透明化,更新處跟不動產估價師公會擬定了更新手冊的簡易版和進階版,透過更新市民手冊的發放,希望市民能夠很輕易的瞭解自身的權益,以避免因為權益認知上的差異(包括店面騎樓和頂樓違章),而造成個案時程的延宕。

二、成立專業輔導團
由於更新處處室人員有44人,事業科部份有20個人,人力明顯不足,去年就有200多場的民眾說明會,該人力負荷非一個單位可以負荷的。其實民間有很多資源可以利用,因此透過成立一個專業輔導團和服務的平台,讓輔導團可以作為都市更新先期的民眾顧問諮詢的服務,同時也協助在更新處設置一個臨時櫃台,來協助民眾諮詢並了解基本的都市更新知識。

三、使審議原則成為正式行政命令
持續建議中央修法,包含把審議原則變成正式行政命令並公告,使都市更新的遊戲規則更加的清楚與透明,如像工程造價和共同負擔費用項目的提列等。在工程造價已經兩三年沒有修正,跟著物價波動已無法符合市場的行情;而共同負擔費用提列也要符合實際的現況提列,透過這審議原則的修正,讓實施者能夠公開透明的依實際開發的成本,去堤列共同負擔費用及相關的風險管理費用,該有的風險利潤、負擔也都要有合理計算方式。此外更新處也希望跟建商建立有良好的溝通平台,能聽聽他們意見,同時透過公會的力量,去約制公會轄下的會員的做事方式或態度,減少建商與地主之間的不信任感。

四、擬定公聽會注意事項與資訊上網
更新處已經擬定了各階段舉辦公聽會的注意事項,無論是概要或事業的公聽會,必須揭露的事項內容為何,同時也規定不動產估價師,在公聽會說明地主相關的權利與估價的結果,至少讓原本不透明的事情要讓地主在公聽會上很容易的清楚明白自身的權利。此外,我們也要求實施者把所有更新資料上網,雖然目前沒有法定的懲罰措施與監督管理人力不足,但我們仍會持續要求與監督實施者務必達到將都更資訊透明化的目的。

五、建立都市更新認証制度
因為都市更新牽涉許多複雜的事情,沒有經過一定的訓練以及再教育,可能無法應付相關的問題,所以初期希望針對專業者提供都市更新相關的教育訓練課程,長期則以建立都市更新的認證制度為主,但認證制度涉及到工作權,因此需要更成熟的環境與法令去建制,所以在短期上無法達成,但我希望長期還是需要建立專業的認證制度,以提高更新推動的品質。

六、提高整建維護補助經費
整建維護在原來的經費補助是30%的情況下,申請補助的案件並不多,而再提高策略性地區補助達75%後,公告不到三個月就有57案件提出申請,而核定補助的案件為22案,同時為了加速更新效果,也透過專業輔導團去協助申請的補助個案,其中11個個案就在時程內進入事業計畫,有效提高都市更新的成效。今年8月則是希望擴大了4、5層樓老舊建物整建維護的補助,很多中低層的公寓多數不需要去改建,透過整建維護不但可以改善建物的品質,還可以提高三成的價值,這都是整建維護所造成的效果。

從去年開始有一系列稱為都市彩妝的活動,今年會進一步的行動,包括直接選址作拉皮的處理,透過示範性地區的作法,讓整建維護的效果讓市民都能很清楚的感受到。下個月我們也邀請全世界最大的顧問公司,讓旗下的明星建築師進駐萬華區直接進行規劃,協助整建維護和創造新的都市彩裝效果。

七、創造臺北市的流動綠地
台北好好看系列二的騰空綠美化有一些獎勵的誘因及機制都是一些新創的作法,這個做法是鼓勵都市在更新之前有很多綠地的產生,而這概念是移動的,很多民間學著等都不太了解,以為獎勵拿了是一定時間的綠美化而已,其實獎勵措施是永久性的,就會造成更新前的綠化空間產生,而且獎勵是透過對價的方式,所以除了拆除興闢費用還包括有維護費用,透過這樣的機制可以讓臺北市在2010花博前,整個城市增加約20公頃的綠地,其中10公頃為公有土地,這是在未更新改建前給予的一些增加城市綠化活動的誘因,也是創造城市的流動綠地的手法。

八、都市再生前進基地
這是都市更新的創新想法,台北市每個地方都有地域的特性,因此希望在每個地域都埋下一個火種,稱為前進基地,因應當地的特色找出地區的發展方向,這非單一地區的改建,而是活絡地區的產業、經濟,帶動都市更新前進的動力;這也非要公部門去執行,所已後續也將訂定補助民間的辦法,來鼓勵民間推動。

目前政府公辦的前進基地有四處,像在中山區我們把倉庫留下來,剩下的老房舍拆掉變成綠地廣場,5月18日在迪化街的設計工作坊、6月19日在將近10公頃的華山大草原活動,提供年輕的建築師或各種展覽在那邊舉辦等,所以每個點都是依照當地的屬性,去創造一些新的可能性與活動,激發新的思維與設計空間,達到更新活化的目的。

九、大規模地區更新
對於都市再生與城市改造,不能再只是透過過去更新的思維,而是需要在更新過程中集合眾多的社會力量去產生一些新的想法,同時要推動大規模的地區更新。更新處向營建署積極爭取南港地區的整體更新規劃,希望透過提高更新規劃的尺度,創造類似如日本六本木的成功案例,因此就必須由政府部門一個新的型態的開發機構,整合各個基地內不同的公私所有權人,從被動等著開發者進場開發的角色,變成主動去規劃大區域的更新並且主動去找開發者來討論要怎麼做,如何去跟地區環境去做一個呼應,才有機會讓整個地區的改造,讓這個城市有新的可能性跟發展,也才能夠在面對這些亞洲城市,如韓國首爾、新加坡、上海等的城市競爭下,讓臺北市更具有國際競爭力。

十、合適的政府主辦更新的模式
兩年前推動的台北都市更新公司被議會否決後,目前更新處仍積極研究未來適合的台北市政府主辦都市更新的組織與體制,今年也會邀請如日本的都市再生機構,或是英國開發組織來台灣進行近一步的交流與研習,希望透過一些經驗的交流,找到適合台北市的開發組織。

八月份即將推動的臺北市老舊中低層建築協助更新機制之政策意涵?
如果只是單純的將4、5樓的房子改建成新的高層大樓,這並不是我們要的目的,主要的意涵還是希望透過老舊中低層建築物的更新,重新打造一個新的生態性、綠色環保和低碳節能的社區,過去更新著重的只有在談每個人的權利價值,所以更新後都只是一棟新的大樓而已,對於全球化和永續化這個國際媒體注重的議題,好像都有點忽略,所以我比較期望像政府、基金會、民間團體一起努力,在後續的更新推動上都可以朝向生態、節能省碳的方向去邁進。

老舊中低層建築更新上的課題與協助更新的方式?
目前中低樓層建物遭遇的課題就是許多陽台外推、一樓違建、屋頂加蓋的情形嚴重,還有既有的使用容積高於法定容積的問題,使得更新整合過程成中權利價值認知上的差距,造成更新推動上的困難。另外位於台北精華地區的公寓,其實有些巷弄空間品質非常好,例如忠孝東路四段的區段內的巷弄的商店和民生社區的住宅品質,這就必須提供不同的方式來推動更新。因此協助的方式如下,一是如下:一是如何幫助改建、二是如何協助自力更新、三是如何來幫忙整建維護。

特別要強調的是,我不希望只是把4、5層變成新的高層大樓,而是希望讓台北市能夠透過城市的改造,在將來舉辦國際活動、城市開放空間系統、生態社區和節能減碳的部分都應該成為表率。所以利用獎勵誘因來讓更新目的轉向,而不是回到70年代把原來老房子改成新的混凝土房子而已,應該是趁此機會讓城市品質拉高,引導朝向生態、節能省碳社區的目標去進行。在自力更新的方式也有協助的處理措施,就是把自力更新的補助經費提高至220萬,甚至綠建築還可以再加50萬到270萬;整建維護也框列了1.5億元,針對中低層可能需要電梯、管線更新、公共空間設施不足與以補助。

4、5層中低建物更新協助將在八月開始提供協助,並透過專案變更的方式,突破現有法令來協助都市更新計畫,類似之前推動迪化街歷史地區就有過這樣的經驗,也是首次用都市更新條例來規畫一個個歷史地區、整建地區,突破原來消防法和建築法的限制,推動成功的整建維護個案。

更新處已陸續針對各行政區之老舊中低層建築更新政策舉辦說明會,目前市民的反應與意見為何?
目前舉辦了4、5場的說明會後,陸續還有12場的說明會。一般的民眾回應大多不是很了解,尤其是媒體的報導能獲得2倍的容積獎勵,其實應該是最高能獲得兩倍的獎勵容積,這是針對4、5層建築更新改建無法分回原使用坪的獎勵,所以透過專案的方式來保障更新後確保原來的使用坪數,但是多數的住戶卻以為2倍的獎勵都是他應得的,造成建商實施者就不願意進場投資,所以這課題是後續還要加強說明的。另外說明會我們也加強說明了同意書簽署與撤簽的時機點、自組更新會、代位實施者的差別,提供市民更新途徑的選擇。

都市更新處對本基金會未來之期許?
上述的許多政策的推動,都需要大量的社會資源投入,在更新處人力不足的情況下,我個人對基金會有很大的期許,希望在國內都市更新領域中相當專業的基金會,能夠投入更多的心力去協助市政府推動都市更新,尤其是很期待可以跟我們一起朝向這種不再只是單一基地的更新處理,而是走向跨街廓的區域的更新改造的推動。

結語
對於臺北市如何透過都市再生,提升國際競爭力,我有一種急迫感,亞洲相鄰的一些城市,都已經放棄四小龍的稱呼,而直接朝向國際級城市的發展,我覺得台北市的資源就在於人才資源的密集度很高,我們的各行各業的人才在華人世界裡面算是最頂尖的,再加上密集就可以創造出各種可能性。我覺得更新處應該扮演這種資源的整合平台,簡單講就是在嘗試提供一個新的政府的態度,政府不再只是領導者,而是社會企業的夥伴,讓社會的力量盡情發揮他的可能性,在這種具有彈性的及自主的情況下去發揮,讓都市產業活化變得更加活絡,讓城市更加的提升。

(本文原載於都市更新簡訊第46期)

  • 發布日期
    2010/06/15
  • 發表人
    基金會主任 張志湧 基金會規劃師 許育誠
  • 關鍵字 都市更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