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基隆,一個難解的城市

文化市政系都市設計講師 夏子康

她!基隆,有山有水!
面積132.76平方公里!
人口約38萬人(約11萬戶)!
人口集約分佈於市中心區,近10年人口成長以自然增加為主!
市港關係本來是沒有界線的!
港埠稅捐本來是基隆的最愛(每年約二十幾億)!
除了港口以外,人們只記得廟口!
在港口逐漸失去長輩的關愛時,她將何去何從!


 
生在台北,如同一般人對基隆的了解只知港口與廟口!數年前一個偶然的工作機會中,參與基隆市中正路的一個景觀改善研究,從此與基隆市在專業上結下不解之緣!
 
徹底的走了一趟基隆!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城市啊!原本兼具自然與人文獨特優勢資源的城市,卻在長期配合港區營運下,氣質全走了樣,成為全國失業最高的蕭條都市!她的病徵是什麼呢?首先是整體都市架構與體質,長期以服務港區為目的,而非以住民為主,都市的基礎服務機能不足,相關消費、育樂、商務、就業機能太依賴台北市,在今日基隆港內港航運發展腹地不足,航運缺乏競爭力下,長期可依賴的主體產業以及重要稅收來源,頓時失去了優勢,產業蕭條,面臨轉型。另外基隆山多平地少,都市發展腹地受限,現有可發展用地均開發完成,造成長期與天爭地,坡地住宅區大量蔓延,卻缺乏公共設施的配合,環境品質不良、防災問題嚴重,再加上山坡地開發管制趨於嚴格,改建困難,坡地住宅問題雪上加霜。另外整個都市的發展嚴重被高架道路、鐵路所切割,形成不連貫破碎狀,且缺乏有利於市區發展的聯外道路與運輸系統,造成城市競爭力的不足,再加上現代化大型零售產業市郊邊緣化,市中心傳統產業發展面臨挑戰,且市中心居重要地位的公有土地,在市、港與相關公營土地缺乏整合的共識下,發展步調緩慢,更加重她的病症。

在處理中正路街道景觀的同時,感受到基隆這整個城市的不對勁,想從大環境裡找到一些當地過去的、現成的發展脈絡以及可供借鏡的相似景緻,合約要求也好!專業企圖也好!使命感也好!又愛又急的一種心情跳入了這個充滿衝突與矛盾的城市地圖中,當時只有無力地覺得這個城市沒救了!這個城市多元方程式太難解了!更難的是誰來解?誰敢解?

是努力也是運氣!從第一個個案後這幾年來持續地有機會參與到基隆市的相關計畫擬定過程!也讓原本繁雜沒有頭緒的感覺慢慢地沉澱下來,找出了關鍵性的重點與漸進改善的方向,而大部份的思考邏輯源自於近年來國際上廣泛流行的水案再開發(Waterfront Redevelopment)成功案例及理念策略,與國內提倡的「市港合一」、「市港合作」的概念。

簡單的說基隆市的問題出在政治勢力、經濟力與環境空間問題糾結在一起,這三個向度自有所需且各自為政!筆者粗淺地認為「建立共識」將是整個改造工程惟一的策略!整體的「城市行銷」、「城市主題化發展」是其手段!城市機能定位的調整與否是檢驗未來成功的機制!山水城鎮、港灣城市是最後夢想的藍圖!

以下筆者試圖將這幾年間接觸基隆市相關研究與計畫的觀點及以往的經驗,拼湊出心中對基隆市未來改造過程的想法:

政策宣示與媒體造勢
儘速確立城市發展機能定位(如北部的海洋觀光城鎮),勾勒出具體的市港發展的主題與藍圖,並利用媒體造勢,讓這樣的話題,有計畫持續性地提供曝光的機會,包括在國際舞台上、國內政策辯論上、專業舞台上及各類媒體上,同時在近期內提出一個行動計畫,既便是一塊開放空間的開闢,作為執行的政策宣示。

空間結構的重整與落實
向內翻轉的發展軸線,控制市郊大型開發計畫的總量,強化原有市中心的競爭力,縫合市中心區與港區、中山區、安樂區、中正區,包括部分高架道路的拆除、建立七堵與市區間的輕型軌道系統(高架或地下化)、內港區的開放(以休憩、交通轉運、零售、商務、藝文展演、觀光住宿、海洋生態為主),近期內可以綠地、廣場等開放空間呈現、強化基隆市入口意象、建立起東、西岸之間的互動與聯繫關係,以及廟口與港區間的人行動線關係、並建立中山高與北二高之間的市區聯絡道路等。同時建立建立起山獄資源與水岸開發的空間自明性關係,改善港灣兩側坡地住宅景觀與品質。

機制的建立與配合
結合產官學界成立港灣開發重建委員會、建立推動都市設計、都市更新制度的相關推動主體與審議機制,並利用浮動式的城市開發管制機制,引導產業進駐與投資開發,建立地區性促進產業投資與再開發獎勵辦法,同時鼓勵民眾參與城市改造系列活動,共同創造基隆的願景。

上述想法,在做法上應以「市場機制」與「環境意象」塑造為主軸,並在建立共識、規劃、執行、經營管理維護等階段透過民間力與專業力量的水平漸進參與,以及政策、制度面機制的垂直整合,相信是能讓這個難解的城市有機會解套的,而再度展現出她阿娜的風姿!

(本文原載於都市更新簡訊第7期)
 

  • 發布日期
    2000/05/19
  • 發表人
  •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