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基金會受託辦理更新事業概要核准通過再添四案

臺北市文山區萬慶段三小段437地號等22筆土地都市更新事業概要案
 
本案事業概要原於93年12月21日獲准,為「臺北市文山區萬慶街三七巷西側更新地區」獲准更新之第二案,並由發起人委託「世豐國際建築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擔任實施者。世豐國際建築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近年來經營地區以南港區及文山區為主,在南港重劃區有「大智雲集」、「東京花園」、「花悅四季」及近期即將推出的「芬第life」,在文山區有「橘園」、「橘園巴黎」及「杜樂利花園」,對這二區的人文、地理、環境有深入的瞭解。


原核准計畫範圍內共有22筆土地,依據地上物現況分為二個部分:四層公寓部分及低矮房舍部分,惟權利人整合期間,未能取得公寓部分權利人全體同意。為免影響低矮房舍部分權利人之重建權利,實施者依台北市都市更新自治條例第14條第2項規定,邀請基地公寓之權利人參加協調會,由於其屋齡未滿30年且維護情形尚佳,協調後確定其暫無更新意願,予以排除,重新檢送事業概要報核,並於95年4月1日核准,核准範圍詳附圖一,共有16筆土地。

本基地配合更新案之進行,由實施者協助開闢西側計畫道路,除可促進周邊交通流暢性外,亦可使全街廓的社區居民進出景美溪帶狀公園的動線更為順暢,大幅度改善環境景觀。計畫道路開闢後,原基地內之現有巷道已無通行之必要,惟現行規定僅有現有巷全部位於基地內或者單向現有巷自底端逐步廢止者,方能透過都市更新程序逕為廢止,否則仍須依據「臺北市現有巷道廢止或改到申請辦法」規定辦理。

原先實施者有感於都市景觀的整體協調性、美觀,整合第一案範圍內二棟四層樓公寓權利人,經一年努力至94年12月有近三分之二所有權人同意,僅少數所有權人對更新的義意不能認同,以致無法完成22筆土地的更新案,實施者在其他同意者要求下,只好排除二棟四層公寓,另行重新申請16筆土地範圍的事業概要,自事業概要核准迄今,實施者業已取得超過法定同意門檻之同意書,即將辦理申請分配事宜,預計年底前即可完成事業計畫報核。
 

臺北市大同區雙連段一小段198地號等72筆土地都市更新事業概要案
 
本案位於臺北市政府89年6月26日公告劃定之「大同區-成淵國中南側更新地區」內,基地西臨雙連街、南臨雙連街65巷,東臨錦西街52巷,位於捷運民權西路站西側,基地面積3,451.00㎡。


為基地現況除基地西、南側分布有少數合法建物外,目前現有建築物大部分為一至二層樓之舊有違佔建築物,建物老舊擁擠、計畫道路未開闢等因素,嚴重影響消防救災安全。且臺銀土地面積佔了40.27%,所以本更新案成功與否,端賴臺銀對都市更新之態度;遲遲未能開發,造成本區土地低度利用。目前台北市政府將歸綏街附近五個臺銀所佔比例高的區位,列為優先推動更新方案之一,再加上本案由七位熱心的地主發起,相信在「公部門的協助」及「熱忱居民的推動」兩大都市更新關鍵因素的條件下,已能預見本案成功的未來。
 
 
臺北市文山區景美段一小段522地號等27筆土地都市更新事業概要案

本案位處臺北市景興路42巷8弄、三福街9巷交口東南側街廓,範圍內建物多於民國50年代興建,為1-2層樓之土造及磚造,因建成年代已久,建物狀況老舊且巷道狹小,整體環境空間具壓迫感,更有公共安全之虞,早已不符現今生活所需,本案土地及建物所有權人大多贊成重建,因更新單元產權複雜,地上物與地主非屬同一人加上更新單元內部分土地為祭祀公業土地,相關所有權人意見眾多不易整合,致使建物長期廢置,遲遲未能開發,導致土地低度利用,不僅與周邊都市發展有明顯差距,未能符合現代化都市應有機能,對整體環境亦形成負面之影響。
 
更新前現況圖                                                                  更新後建築透視圖

本更新單元附近生活機能完善、距離500公尺範圍內有志清國小、景興國中、景美國中、景仁公園、萬有公園、萬有二號公園、文山一號公園、興福公園等公共設施,鄰近新店線萬隆站交通方便,適合發展為住宅社區;透過本更新單元之都市更新,除改善更新單元窳陋之現況環境,並配合興闢三福街9巷道路,增進公共安全,以提供安全寧適之居住環境,除促進現況土地更有效利用,亦帶動地區持續發展。
 
 
臺北市大同區雙連段二小段190地號等50筆土地都市更新事業概要案
 
 
本案都市更新事業範圍位於臺北市政府民國89年6月26日公告之「大同區_雙連國小西側更新地區」內,包含大同區雙連段二小段190地號等50筆土地,面積共3,156.00㎡,基地位於雙蓮國小正西側,座落涼州街及錦西53巷交口東南側街廓內西南側街廓內。

大同區策略更新地區計畫為馬市長上任提出「翻轉軸線、西東並舉」的都市重點更新政策,針對市中心老舊地區推動都市更新,態度相當積極,亦在大同區劃設多處都市更新地區。而本案在使用現況上,建物多為民國50、60年代興建2_3層樓之加強磚造,建物老舊,雖北側面臨11米之涼州街,沿街一樓店鋪商業活動不夠熱絡,地區缺乏都市活力。另外,本區及周圍之土地皆面臨開發上相同的窘境,就是區內臺銀持有土地散佈的問題,且其地上物使用人部分與臺銀有土地租賃關係,亦多有使用人無權佔用,地上物及其產權問題複雜,阻礙本區大面積整體開發。因此在推動的過程中,地上物處理及臺銀配合之態度成為更新的重點課題。

本案的持續推動,除響應政府政策、提昇當地居住品質、注入大同區老舊社區都市活力外,並期能解決臺銀土地散佈無法整體開發之窘境,以做為當地居民更新家園的示範案例。未來更新推動的方向如下,首先,當地多數私有地主已凝聚相當更新共識,如何協調臺灣銀行配合更新將是第一要務。其次,在規劃設計上,由於大同區文化資源的豐沛,卻缺乏合適的文化展演空間,考量本案區位特色,將規劃文化性展演劇場作為公益設施,配合現代化之建築設計住宅生活空間。未來若能順利完成更新事業,不管是在政策上、實質上皆具有積極意義。

(本文原載於都市更新簡訊第31期)

  • 發布日期
    2006/08/15
  • 發表人
    基金會副主任:張志湧
    資深規劃師:董政彰
    基金會規劃師:范植祥
    基金會規劃師:徐培奕
  • 關鍵字 都市更新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