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市更新六年示範計畫之一 基隆車站暨西二西三碼頭都市更新先期規劃案
基隆港市唇齒相依共存共榮
基隆市地理位置偏處台灣東北角,基隆市的發展源於基隆港的建港,因此基隆港市發展密不可分。基隆港在明朝即有紀錄,基隆的發展不僅與基隆市亦與早期整個北台灣的發展息息相關,至日據時期開始大規模的填築興建港口設施,奠定今日基隆港的基礎。於台灣經濟起飛階段,基隆港曾有一段風光的時間,但今日隨著台灣大量製造業外移,貨運量已大有衰減,又港口設施已日漸不符國際海運貨運的需求,而需另建台北港。因基隆港貨運的衰退,連帶危及基隆市區工商業生存,基隆市民也越來越多需轉至外地就業,基隆港市的未來實令人擔憂。

市容不佳特色難顯急需更新
基隆市身負基隆港及東北角交通運輸樞紐的重任,因此有許多重要的鐵公路等交通要道需於基隆市區匯集,但基隆市區腹地狹小,因此造成了許多高架道路系統交錯而過,加上平面鐵路佔據大量土地,將原本就窄小的市區空間切割的四分五裂,不但有礙市容觀瞻,而且嚴重阻隔了市區的連結發展。
基隆工商業發展長年依賴港口運輸,在港運衰退的潮流下,市區已逐漸呈現沒落的景象。然而基隆擁有絕佳的水岸港灣及山色景觀,加上遠近馳名的廟口夜市,附近又有北海岸景觀帶,有很好的條件來發展觀光事業,這些特色並未被善加利用,市容也不佳,使得民眾對基隆的觀感並不太好。基隆偏處北台灣一隅,在交通的可及性上原本就有其限制,且市區道路狹窄,影響外地民眾到基隆市區的意願,對發展觀光事業十分不利,也影響基隆市區再發展的可能性。
環港商圈更新點燃希望
基隆市政府對於基隆市未來發展的困境亦十分關切,但始終未有良策。本基金會協助市政府擬定「基隆市都市更新綱要計畫」及「基隆市環港商圈更新計畫」,基隆市政府終於找到了讓基隆市有重新繁榮再發展的施政方向主軸,因此十分支持且著力於更新的推動。
計畫落實催生更新萌芽
本案為承接上述兩個計畫之指導方向,將基隆車站一直到西二西三碼頭一帶地區具體落實更新的開發計畫,希望能引入民間投資開發,讓更新可以實現。因此本計畫不但需評估這塊基地開發的最大可能性,而且要滿足提供鐵路、公路及港口客運等各項公共交通運輸功能,並研擬引進民間開發的相關招標文件。
浴火重生展現新魅力
車站至西二西三碼頭一帶現況對民眾來說,有大部分空間並不是舒適可親近的空間,我們希望以下列方式,讓這裡成為開放舒適的空間,展現新的風貌與魅力。
本基地以建構立體化的交通轉運中心為主軸,配合鐵路捷運化、長途巴士轉運站及港口旅客中心等的建置,以利改善基隆交通效能,發展觀光事業。並將建立空中走廊連接臨港地區及其他市區,讓人的活動可以方便的延伸到各個地區。
另外亦將許多公務及港務機關辦公場所一併集中,設置於高樓層,將地面及低樓層留給民眾。因此在低樓層除了有各項交通場站外,也將設置大型觀光商場,提供市民愉悅的休閒購物空間,更希望進一步帶來人潮提供許多當地就業的機會。
在這塊基地尚有歷史悠久的陽明海運大樓與海港大樓,見證近代基隆港市發展的歷史,是許多基隆市民對鄉土記憶的重要一環,將結合港市歷史,以再利用的方式,轉化為文藝空間。
外部空間方面,將留設寬闊舒適港濱散步道,讓市民找回親水空間,喚醒對水岸的喜愛。原火車站前本為車輛迴轉通行的空間,在這裡希望能留設廣場,讓市民有一個大型的活動場所。
機能複雜溝通困難多
然而本基地牽涉許多的交通機能,在各項交通動線的機能與介面處理上,其複雜度可說是牽一髮動全身。加上土地大部分為公有土地又涉及許多管理機關,因此在溝通整合各方公部門意見與交通機能外,又需兼顧未來引入民間投資開發的可行性,可說是困難重重。
我們的期待
基隆的發展已有數百年的歷史,但如今基隆市發展有許多的障礙問題,有很多已不是政府單方面可以改善,需要基隆市民共同努力與政府攜手合作,讓基隆可以脫胎換骨,展現繁華又可親的新面貌。
(本文原載於都市更新簡訊第21期)
基隆市地理位置偏處台灣東北角,基隆市的發展源於基隆港的建港,因此基隆港市發展密不可分。基隆港在明朝即有紀錄,基隆的發展不僅與基隆市亦與早期整個北台灣的發展息息相關,至日據時期開始大規模的填築興建港口設施,奠定今日基隆港的基礎。於台灣經濟起飛階段,基隆港曾有一段風光的時間,但今日隨著台灣大量製造業外移,貨運量已大有衰減,又港口設施已日漸不符國際海運貨運的需求,而需另建台北港。因基隆港貨運的衰退,連帶危及基隆市區工商業生存,基隆市民也越來越多需轉至外地就業,基隆港市的未來實令人擔憂。

市容不佳特色難顯急需更新
基隆市身負基隆港及東北角交通運輸樞紐的重任,因此有許多重要的鐵公路等交通要道需於基隆市區匯集,但基隆市區腹地狹小,因此造成了許多高架道路系統交錯而過,加上平面鐵路佔據大量土地,將原本就窄小的市區空間切割的四分五裂,不但有礙市容觀瞻,而且嚴重阻隔了市區的連結發展。
基隆工商業發展長年依賴港口運輸,在港運衰退的潮流下,市區已逐漸呈現沒落的景象。然而基隆擁有絕佳的水岸港灣及山色景觀,加上遠近馳名的廟口夜市,附近又有北海岸景觀帶,有很好的條件來發展觀光事業,這些特色並未被善加利用,市容也不佳,使得民眾對基隆的觀感並不太好。基隆偏處北台灣一隅,在交通的可及性上原本就有其限制,且市區道路狹窄,影響外地民眾到基隆市區的意願,對發展觀光事業十分不利,也影響基隆市區再發展的可能性。
環港商圈更新點燃希望
基隆市政府對於基隆市未來發展的困境亦十分關切,但始終未有良策。本基金會協助市政府擬定「基隆市都市更新綱要計畫」及「基隆市環港商圈更新計畫」,基隆市政府終於找到了讓基隆市有重新繁榮再發展的施政方向主軸,因此十分支持且著力於更新的推動。
計畫落實催生更新萌芽
本案為承接上述兩個計畫之指導方向,將基隆車站一直到西二西三碼頭一帶地區具體落實更新的開發計畫,希望能引入民間投資開發,讓更新可以實現。因此本計畫不但需評估這塊基地開發的最大可能性,而且要滿足提供鐵路、公路及港口客運等各項公共交通運輸功能,並研擬引進民間開發的相關招標文件。
浴火重生展現新魅力
車站至西二西三碼頭一帶現況對民眾來說,有大部分空間並不是舒適可親近的空間,我們希望以下列方式,讓這裡成為開放舒適的空間,展現新的風貌與魅力。
本基地以建構立體化的交通轉運中心為主軸,配合鐵路捷運化、長途巴士轉運站及港口旅客中心等的建置,以利改善基隆交通效能,發展觀光事業。並將建立空中走廊連接臨港地區及其他市區,讓人的活動可以方便的延伸到各個地區。
另外亦將許多公務及港務機關辦公場所一併集中,設置於高樓層,將地面及低樓層留給民眾。因此在低樓層除了有各項交通場站外,也將設置大型觀光商場,提供市民愉悅的休閒購物空間,更希望進一步帶來人潮提供許多當地就業的機會。
在這塊基地尚有歷史悠久的陽明海運大樓與海港大樓,見證近代基隆港市發展的歷史,是許多基隆市民對鄉土記憶的重要一環,將結合港市歷史,以再利用的方式,轉化為文藝空間。
外部空間方面,將留設寬闊舒適港濱散步道,讓市民找回親水空間,喚醒對水岸的喜愛。原火車站前本為車輛迴轉通行的空間,在這裡希望能留設廣場,讓市民有一個大型的活動場所。
機能複雜溝通困難多
然而本基地牽涉許多的交通機能,在各項交通動線的機能與介面處理上,其複雜度可說是牽一髮動全身。加上土地大部分為公有土地又涉及許多管理機關,因此在溝通整合各方公部門意見與交通機能外,又需兼顧未來引入民間投資開發的可行性,可說是困難重重。
我們的期待
基隆的發展已有數百年的歷史,但如今基隆市發展有許多的障礙問題,有很多已不是政府單方面可以改善,需要基隆市民共同努力與政府攜手合作,讓基隆可以脫胎換骨,展現繁華又可親的新面貌。
(本文原載於都市更新簡訊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