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東京都丸之內地區再開發經驗分享

北市發展局與台大城鄉所合辦「台北東京市中心地區再開發研討會」紀實

 東京車站是進入東京的主要門戶,也是日本重要的交通輻輳點,相較東京都內新宿或涉谷等地,該區一向給人傳統、老舊的刻板印象。但近年來,透過都市再開發的推動,東京車站至皇居一帶的丸之內地區(Marunouch District)已成功蛻變為主要金融商業中心。有鑑於此,台北市都市發展局與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合作,特別邀請曾參與該案規劃開發的日本東京大學西村幸夫教授與三菱地產公司長島俊夫及井上茂先生來台,於4月25日假臺大國際會議廳舉辦「台北東京市中心地區再開發研討會_日本丸之內地區之經驗」,並由本基金會何芳子顧問擔任同步口譯,共同分享該地區再開發的成功經驗。現就該案簡述如後:

背景
丸之內地區位於東京車站至皇居一帶,包括千代田、丸之內、有樂町等地區,見證了日本都市發展歷程。1890至1950年代,屬於現代日本發展時期,三菱一號建物(1894)、東京車站(1914)、丸之內大樓(1923)陸續興建完工,使本區成為日本第一個真正的商業區。至1950到1980年代,正值日本經濟高度成長階段,因應強烈的發展需求,該地區釋出大量的商業建築面積,大型建築工程陸續進行,大約興建完成 90棟建築物。

而目前當時所興建的大樓屋齡多已超過三十年以上,亟需進行檢討改建,但由於本區的現況容積已高達900%左右(法定容積率1000%),缺乏再發展的誘因。直到小泉首相都市再生政策,本地區被選定為重點地區,才加速丸之內再開發計畫。該計畫係從1998年至2007年每10年訂為一階段進行大改革(the Grand Reform),目前計有16個再開發計畫正如火如荼地進行當中。

發起與推動
由於三菱地產擁有丸之內三分之一的土地,因此成為主要發起人,並邀請其他地主成立「大手町、丸之內、有樂町地區再開發計畫推進協議會」,和東京都廳、區政府、東日本鐵路公司一起推動丸之內的再生計畫。透過行政部門、地主、企業界協商整合,2000年制訂完成都市規劃指導方針(the City Planning Guideline),希望透過公開協商討論方式解決都市規劃問題,營造丸之內的都市魅力及環境品質。

主要規劃構想
丸之內地區的大樓過去相當單一化,有93%的面積作為辦公室,只有7%為零售或餐飲使用。新的再開發計畫將容積率放寬為1800%,將零售餐飲面積大符提昇2至3倍,並配合都市更新引入各種文化設施、公共活動空間,增加都市活動的多樣性。

此外,協議會自訂的都市規劃指導方針中,綠帶軸線的規劃、人行空間的設置、建物高度的控制等等皆使丸之內呈現不同的現代化都會風情。丸之內地區原本的建物高度限制為100ft (31m),如今大幅放寬至500ft-670ft (150m-200m),但原本100ft的腰線仍被保留,作為裙樓的高度線,超高層的部分則必須退縮,以維持街道的尺度。以2002年完工啟用的丸之內大樓為例,即以1923年的大樓為基座層,保留舊丸之內大樓的立面及高度,往上退縮加蓋到37層樓,成為丸之內地區的新地標,未來明治生命大樓、工業俱樂部大樓等具有歷史特色的建物也規劃留下舊大樓或大理石古典立面。新舊並存的規劃不但維持一貫整齊的天際線,也兼顧歷史建物的保存。

結語
丸之內再開發計畫並不是單從開發者的角度規劃,而是利基於使用者的角度以及整體規劃方向,其都市規劃兼顧了都市設計、景觀維護、歷史建物保存及環境共生,計畫執行過程也不單是開發者的義務,而是結合公部門、地主、開發商、使用者共同建立一個協商平台,共同負責丸之內地區的開發經營。丸之內開發經驗值得我們反思與學習。

(本文原載於都市更新簡訊第27期)

  • 發布日期
    2005/06/15
  • 發表人
    基金會研究員 廖美莉
  • 關鍵字 都市更新事業